進入七月份,網絡熱點事件衍生的謠言備受關注。
離奇的情節、強烈的反差,使得真相在虛實交織的桃色新聞前常被忽視。南京紅老頭事件,最初以極具沖擊力的標題傳播:南京驚現60歲紅姐、60歲大爺男扮女裝與1691名男性約會……該事件中,兩個關鍵數據被反復炒作,60歲與1691人。前者基于公眾對老年人的道德期待炮制話題,后者通過精確數字將事件強化為規模性群體行為。盡管警方迅速辟謠,“紅大爺”姓焦,實為38歲外省男子,確與多名男性發生關系,但“千余人”的數據明顯夸大。在如此刺激的話題中,真實數據已無足輕重,滿足窺私欲的內容,讓低俗聯想不斷發酵,成為虛假信息傳播的推手。
在獵奇心驅使下,公眾不斷挖掘似是而非的“真相”。焦某某真實身份曝光后,部分網友人肉搜索其信息,將同名同性或長相相似的無關人員誤認作其進行辱罵。有人通過社交平臺深挖部分涉事男性的隱私,僅憑無從印證的蛛絲馬跡,編造其背后家庭矛盾、出軌等不實情節。從道德層面來看,不少當事人因此面臨社會性死亡,為輕率對待“性”付出代價。而焦某某偷拍傳播隱私的行為構成犯罪,才是整個事件的核心焦點,網友們拼湊而成的故事虛虛實實,最終淪為茶余飯后的談資。回歸事件本身,“紅大爺”是極端個案,不必被視為群像。現實生活中,多數38歲的男性身為父親、丈夫、兒子,為家庭生計奔波勞碌,默默撐起生活重擔,不會被掛上熱搜。
突發事故報道中,新聞標題避重就輕,倒逼網友轉向非官方渠道獲取未經證實的細節。東北大學6名學生參觀礦企遇難,令人痛心。最初,多家媒體的標題報道,一致使用“溺亡”二字。溺亡在醫學上稱為溺死,本質是指液體阻塞呼吸道,導致窒息死亡的病理過程。在大眾常規認知中,溺亡基本等同于溺水死亡,因此不少網友初見標題,誤認為是學生墜入水中窒息身亡的意外事件。隨著調查深入,網友發現事故中的礦漿并非普通水體,而是含有化學藥劑和重金屬離子的腐蝕性液體,更有從業人員接受采訪時表示,人掉進較大的浮選槽會被攪拌裝置撞骨折,吸入礦粉導致無法呼吸,生還幾率極低。相關人員對事故慘狀的描述,與輕描淡寫的溺亡形成割裂,重大安全事故弱化為溺亡,讓人本能地傾向于相信社交平臺對事故的討論與解讀,即使這些分析并不嚴謹,也足以拼湊出看似合理的事發過程。
部分傳言的滋生,與公眾對官方信息發布的時效性和透明度存疑有關。網民作為非專業人士,從礦漿、重金屬、化學試劑、攪拌等字眼中,腦補出肉體被腐蝕的恐怖場景。網上流傳著來源不明的血腥圖片,讓人聯想出獲救老師雖保住性命卻被截肢的虛假信息。公眾因身處事件外圍,僅憑碎片信息形成的猜測,往往與事實相去甚遠。殯儀館方面回應,網傳“遺體損壞”不實,獲救老師接受采訪也未被截肢。可以理解的是,面對重大事故,公眾對真相的追求固然迫切,但事故調查的專業性和復雜性,決定了官方信息發布必然需要時間,既要固定證據、排查責任,也要避免因倉促披露不準確的信息引發二次混亂。
謠言傳播如同一面鏡子,反映社會現實。七月份,網傳江西上饒市某幼兒園招聘教師薪資最高3000元一月,當地教體局雖迅速辟謠,這則謠言卻仍引發公眾對幼師待遇的廣泛討論與關注。謠言傳播迅速,源于社會對幼師行業的普遍認知。幼師工作繁瑣勞累、強度大,薪資水平卻相對較低,不同地區、不同類型幼兒園薪酬差距懸殊,薪酬構成復雜且不透明。這些普遍印象,讓公眾很容易將自身所見所聞與謠言關聯,相信幼師薪資3000元的說法。類似的邏輯在其他謠言中同樣存在。今年3月,“外賣平臺禁止45歲以上的騎手接單”的謠言引發關注,隨著年齡增長,外賣工作的風險確實存在,謠言傳播與公眾認知契合,側面反映社會痛點,自然容易讓人信以為真。
部分人群因幼師低薪酬謠言產生不安情緒。在社交平臺,最先吐槽的是幼師從業者,高強度的工作壓力下拿著相對微薄的薪水,似乎謠言即事實;最先焦慮的是預備從業者,對進入幼師行業產生職業前景焦慮;最先心生顧慮的是一眾寶媽們,她們期待孩子在幼兒園得到高質量的教育與陪伴,卻不禁質疑,低薪酬如何吸引人才,提高教育質量。此類個別地區幼師薪酬偏低的情況或許是特例,相關部門應從謠言傳播中,正視學前教育行業間的薪酬差距,推動幼師行業健康發展。
七月的謠言向我們啟示:不能放任獵奇心理凌駕于理性之上,不能因急于獲知真相而拼湊似是而非的細節,不能漠視謠言折射的現實痛點,將行業困境簡單歸為偶發的信息失真。畢竟,唯有筑牢理性認知的防線、完善信息公開的制度、回應行業發展的痛點,才能從根源上抵御謠言,讓每一次公共討論都回歸對真相的追求。
信網評論員 王熠冉
[來源:信網 編輯:王榮]大家愛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