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張子楓馬伊琍展現青春蛻變
暑期檔走向“下半場”,影片類型也更為多元繽紛。在院線排片極低的情況下,由新銳導演周璟豪執導,張子楓、馬伊琍領銜主演的電影《花漾少女殺人事件》意外突出重圍,以7.4分的平臺評分得到觀眾認可。
票房失利口碑尚可
《花漾少女殺人事件》以花樣滑冰為獨特載體,剝離了優雅動人,反而充斥著懸疑、驚悚,影片深入探討了青少年的自我認同與成長。單親家庭中長大的江寧正為職業生涯的最后機會拼命訓練,不料天才對手鐘靈橫空出世,奪走了母親兼教練王霜的青睞,一場“殺人”意外的到來,令故事的走向愈發撲朔迷離。行至結尾,謎底才得以浮現,鐘靈在現實中并不存在,她是江寧高壓之下所產生的精神幻覺。江寧拼命也要拿到冠軍的執念和野心,與現在所遇到的瓶頸和危機感所產生的劇烈矛盾,集中爆發于“鐘靈”身上。
早在正式公映前,《花漾少女殺人事件》就因入圍第78屆戛納國際電影節導演雙周平行單元而引發廣泛關注。目前影片上映19天,累計票房2786.3萬元,與同期上映的《長安的荔枝》等影片存在較大差距。不過影片口碑尚可,網絡平臺開分7.4分,不少網友評價其為“完成度高的類型片”“前半段尤其出色,全程貼近鏡頭的特寫符合心理驚悚的視聽表達”“難能可貴的是鏡頭和敘事節奏都頗為克制”。也有部分觀眾認為該影片與知名影片《黑天鵝》較為相似。就影片的一些設定而言,《花漾少女殺人事件》中確實有一些《黑天鵝》《我,花樣女王》等同類作品的影子,但《花漾少女殺人事件》對母女關系的刻畫顯然下了一番功夫,同時將競技體育的殘酷、女性的執念和野心赤裸裸地呈現在大銀幕上。
母女二人互為鏡像
影片以懸疑驚悚的調性,刻畫了一位野心勃勃的母親與一個竭力保持“主體性”的女兒,在極端對抗中撕扯出人性的復雜褶皺。“她說她是王教練,王教練想要的是一個冠軍,你還能給她拿冠軍嗎?”鐘靈的這句臺詞,恰是影片中王霜、江寧母女二人的核心矛盾所在。
在母親兼教練王霜的眼中,江寧是血脈至親,更是斬斷自己職業生涯的利刃,只有江寧贏得冠軍,才能撫平自己積年累月的不甘。她試圖將女兒打造成理想中的“自己”,把“花滑冠軍”的意志“種植”在了江寧的性格里,一直將江寧的優秀和成功視為自己努力培養和犧牲自我的結果。她的這種期望實際上是對自我的一種滿足和補償。
作為花滑選手的江寧,其自我身份認同的過程是非常艱辛并充滿掙扎的。江寧小時候體驗過作為“花滑天才”的榮耀,她無法接受自己身體發育后的“平庸”。與此同時,為了滿足母親的愿望,她被迫將自己個體性的情感訴求壓抑,成為母親實現夢想的工具。江寧的訓練貫穿全片,她足夠刻苦勤奮,甚至達到一種“自虐”的程度,卻始終沒有回報,在母親嚴苛到窒息的訓練下、一句句打壓呵斥下,她逐漸迷失。被替代的恐懼與焦慮,讓她原本脆弱的神經越繃越緊,日日處在極大的精神壓力之下,不斷出現幻覺,幾近崩潰。直到片尾,她才明白,“我從來都不是為了你而滑冰的,我想要贏。”
《花漾少女殺人事件》中,無論在訓練室,還是在冰面上,整體色調都偏冷,江寧與母親王霜也總是黑發黑衣,沉默肅然。“假想敵”鐘靈卻擁有一頭飄逸紅發,有天賦,有魅力,與江寧形成鮮明對比,體現了江寧對自由自在青春生活的向往。影片中,江寧的性格變化大致經歷了“被束縛、不斷掙扎、自我意識覺醒、徹底擺脫、獲得精神解脫”幾個階段,在外部環境的刺激下,她的自我意識不斷覺醒。
角色塑造更進一步
正如網友所說,“張子楓與馬伊琍的搭配意外和諧,兩人之間微妙的情感博弈營造出了窒息感。”張子楓與馬伊琍很好地駕馭住了復雜的母女關系與幽微的人性表達。尤其是對于張子楓而言,堅定、果斷,甚至對自己狠到有些決絕,這樣的表演和狀態,在她過往的角色序列里并不常見。她表示,這是一次前所未有且有趣的嘗試。“我在她身上看到‘野心’,就是‘我想要贏’,我想要我所有的付出有一個結果。”
這種正視“野心”與“欲望”的心態,深深打動了張子楓,不只是接演這個角色,江寧也給當下的她注入了更多能量和勇氣。“至少在拍戲這件事上,我會開始正視自己的‘野心’。比如想演更好的角色,想得到大家的認可,想讓自己做得更好。”張子楓說,“當我做得不錯的時候,我也會告訴自己:你確實挺好的。”
導演周璟豪同樣對兩位主角的演技表示認可,“子楓讀完劇本就很喜歡,而且她不斷突破自己的特質與角色很契合,她和江寧都是極致專注的人。”與馬伊琍合作,是一個共創角色的過程,“劇本里的王霜,比電影里呈現得要狠一些。但馬伊琍老師給予了角色母親層面上的柔軟,可以幫助觀眾更好地理解或者共情這個角色。”
記者 劉宗智 濟南報道
[來源:齊魯晚報 編輯:李源菁]大家愛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