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島城19處場所已集中供冷
相較于分體空調,集中供冷具有減碳節能、長周期供冷的優點。2015年前后,青島開始探索集中供冷模式,10年來,已有高校、醫院、商業中心、居民小區等19處場所采用集中供冷度夏。業內專家表示,集中供冷節能和管理效率更高,適合大規模、長周期使用,其高效節能等諸多優點,有利于綠色城市建設。
地鐵大廈10年前嘗鮮
集中供冷并不是一個新概念,早在2000年我國就印發了《關于發展熱電聯產的規定》,鼓勵各地區積極發展城市熱水供應和集中供冷,擴大夏季制冷負荷,提高全年運行效率。集中供冷具有集約用地、錯峰降容、高效節能、智能管控、避免重復投資等特點,比較適合在醫院、學校、寫字樓等人群高密度集中的區域推廣應用。
2015年11月,青島地鐵大廈與青島能源集團簽訂直燃機冷熱聯供及生活熱水綜合供能方案,供冷面積達8.49萬平方米,制冷時間為每年的7月1日至9月30日。截至當前,青島能源集團服務轄區內實現集中供冷的場所已有19處,包括中國石油大學(華東)古鎮口科教園區、地鐵大廈、北大資源廣場、青島奧帆中心、卓越世紀、市北玲瓏郡小區等。
不同于集中供熱,集中供冷每年開啟時間并不固定,由高校、醫院等與供冷單位自行約定。高校的集中供冷時間根據學校需求隨時開機設定,一般為6月中旬至9月下旬;醫院的集中供冷時間為每年7月1日至9月30日;部分商業樓集中供冷開啟時間設定在6月20日。相較于集中供熱,集中供冷是小規模開展,每年大約從6月開始試運行,其間需要檢查大型制冷機組的核心部位狀態,清理內部管道,測試冷卻塔的內部風機、制冷的循環水泵以及冷凍水泵運行是否正常,檢測管線是否有泄漏等。
集中供冷一舉多得
集中供冷一般采用大型高效制冷設備,其能效比遠高于分散式小型空調。同時,集中供冷可充分利用工業余熱、廢熱等低成本能源驅動吸收式制冷機,或利用夜間低谷電力蓄冷,降低運行成本。對于用戶來說,無需購置昂貴的制冷設備,只需支付接入費和用冷費,便可享受到集中供冷服務方根據峰谷電價策略進行的夜間蓄冷、日間供冷,從而節省電費。在空間集約利用上,集中供冷也有明顯優勢。按照傳統供冷方式,商業和辦公建筑普遍需要自建中央空調供冷,每棟建筑都需要設置大面積的制冷機房,并在頂樓建設一組冷卻塔。
集中供冷采用的高效節能機組效率更高,既能實現土地集約利用,也有利于二氧化碳減排。青島市市立醫院東院原本采用溴化鋰直燃機供冷,經過青島熱電集團節能技術改造后,新建設兩臺高效離心式冷水機組用來供冷,年減碳量高達218噸,相當于減少11.9萬立方米天然氣燃燒或種植約11900棵樹。
居民使用集中供冷是否劃得來?以一棟建筑面積2萬平方米、居住200戶的居民樓為例,按每天制冷10小時、供冷季92天來計算,如果采用家用空調,需要消耗18.4萬千瓦時電量,而集中供冷僅需消耗10.7萬千瓦時電量,節能率高達41.8%,年減碳量為4.49噸,相當于種植了246棵樹。而在最受居民關注的電費方面,集中供冷費用僅為家用空調的60%—70%。
集中供冷有多種方式
除了常見的天然氣供冷,地源熱泵和空氣源熱泵、直燃機功能系統、海水源熱泵+冷水組以及磁懸浮冷水組也應用在集中供冷中。當前中國石油大學(華東)古鎮口科教園區采用地源熱泵和空氣源熱泵方式進行供冷,該項目設有西區、東區兩大能源站,結合學校享受居民電價的政策,并考慮學校寒暑假及使用特點,按設計負荷減配、優化設備裝機容量,適當配置了具有采暖與制冷一機兩用功能的地源熱泵和空氣源熱泵,來替代燃氣鍋爐和冷水機組及冷卻塔負荷,在低負荷時優先使用地源、空氣源可再生能源。開機后,西區優先運行地源熱泵,炎熱高負荷時啟動冷水機組;東區優先運行冷水機組,炎熱高負荷時啟用空氣源熱泵,多能互補,節省供能運行費用。
目前,集中供冷在全市范圍內使用并不廣泛。雖然相較于居民日常使用的分體空調,集中供冷是節能減碳的“一把好手”,適合大規模、長周期的供冷,節能和管理效率更高,但需要前期的高投入。分體空調靈活、適配分散需求,成本低,但能效上限受限于設備個體。集中供冷目前沒有大面積覆蓋,因為不論是商業建筑還是居民樓,采用集中供冷模式,首先需要建筑本身有配套設施,其次要看居民需求,需整棟樓的居民同意才可進行集中供冷。所以相對于分體空調而言,集中供冷的推廣要根據市場需求來進行。
業內人士表示,現階段集中供冷主要適用于公建用戶,大規模普及到居民家中仍有難度。一方面,當前很多居民家中使用地暖系統,而用地暖供冷易出現冷凝水現象,需在設計初始階段就規劃集中制冷設施;另一方面,城區已建成住宅大多安裝了空調,且集中供冷改造成本高。但隨著能源和環境問題的日益突出,區域供冷系統將越來越受到重視。近年來我國區域供冷技術飛速發展,據不完全統計,目前已建成投入運行和正在施工的工程有千余項,其中絕大部分為國家、省市級重點工程,如北京中關村科技園、廣州大學城、深圳前海、上海虹橋等區域均采用了區域供冷方式,并已投入運行。
相關鏈接
區域集中供冷
日益受重視
山東作為集中供冷的先行者,近年來積極推進集中供冷項目建設。濟南從2022年開始探索集中供冷模式,涵蓋齊魯大橋、山大二院等共23萬平方米的區域,取得了良好效果。區域供冷技術因其高效率的運行和對環境影響小的主要特點,在近幾十年里逐漸受到各個國家的重視。自上世紀八十年代開始,歐洲的一些商業聚集區,日本一些大城市的商業建筑群,美國許多大學校園,都采用這種區域供冷的方式。典型的案例是法國的拉德芳斯CBD,日本大阪、東京新宿新都心。
市政集中供冷
很難實行
從供冷硬件的角度分析,居民家庭實現集中供冷存在諸多不便。冷水管道比摩阻比熱水管道大很多,而水是靠水泵輸送的,也就是說,輸送冷水比輸送熱水消耗的電量大得多。而且冷水輸送管道過長,路上會損失不少能量。此外,很多熱水是利用火電廠的余熱加熱,發了電,剩下的蒸汽拿來用,一舉兩得,熱電聯產就是這個道理。因此,區域性的集中供冷是有的,比如較近的幾棟樓或者在一個小區內,而市政規模級別集中供冷項目目前沒有。
本版撰稿
青報全媒體/觀海新聞
記者 徐美中 實習生 左詩雨
[來源:青島早報 編輯:陸云琦]大家愛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