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網8月6日訊 8月6日下午,青島市社會主義學院(青島中華文化學院)“國學進獄園”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專題講座第二十四講在青島監(jiān)獄開講。本次講座圍繞《弟子規(guī)》第一章“入則孝”展開,由青島中華文化學院中華文化講師團謙祥老師主講。服刑人員線上線下同步參與學習。
《弟子規(guī)》原名《訓蒙文》,為清朝李毓秀所作。其內容采用《論語·學而》篇第六條“弟子入則孝,出則悌,謹而信,泛愛眾,而親仁。行有余力,則以學文”的文義以三字一句、兩句一韻編纂而成,分為七部分加以演述;具體列舉出為人子弟在家、出外、待人接物、求學應有的禮儀與規(guī)范。
講座開始,謙祥老師以《弟子規(guī)》總敘“首孝悌”引入,強調孝道是中華文化的核心美德。他詳細解讀了“入則孝”章節(jié)的經典文句,如“父母呼,應勿緩”,指出這些訓誡不僅體現了對父母的敬愛與順從,更揭示出個人自律與社會和諧的深層聯(lián)系。謙祥老師結合現代生活實例,生動闡釋了“冬則溫,夏則凊”等日常實踐,說明孝道并非抽象教條,而是通過細微行動傳遞溫暖與關懷。他特別引用“德有傷,貽親羞”的詩句,提醒服刑人員:個人的言行舉止直接影響家庭榮譽,一次錯誤可能帶來連鎖傷害,但每一次改正都可以重獲尊嚴。
謙祥老師巧妙結合服刑人員實際處境,進行了富有啟發(fā)性的講解。例如,“親有過,諫使更;怡吾色,柔吾聲”教導人們以溫和方式勸導父母,這同樣適用于服刑人員在獄中處理人際關系時,學會包容與溝通。他表示:“孝道始于家庭,卻延展至社會。服刑人員若能以‘父母責,須順承’的態(tài)度面對過去錯誤,就能在反思中培養(yǎng)謙卑與韌性。”最后,他鼓勵大家將孝道精神具化為日常行為準則,如在書信中對家人表達歉意,或在學習工作中體現責任感。
孝道教育是人格重建的基石,它能喚醒內在良知,幫助服刑人員在回歸社會后成為有擔當的家庭成員和社會公民。作為《弟子規(guī)》專題的第一講,本次講座不僅延續(xù)了典籍潤心的理念,還為后續(xù)課程奠定了情感基礎。青島中華文化學院“國學進獄園”活動將繼續(xù)深化傳統(tǒng)文化教育,通過經典典籍的智慧,幫助服刑人員反思自身行為,培養(yǎng)感恩之心和責任意識,為回歸社會奠定堅實道德基礎,讓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智慧之光,照亮每一位學員的新生之路。(信網記者)
[來源:信網 編輯:陸云琦]大家愛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