腸道是人體消化系統的“生命通道”,承擔著消化吸收、水分回收、免疫防御等重要功能。然而,腸癌這一“隱形殺手”卻可能悄然侵襲我們的健康。近日,一名57歲的中年男性因連續4天出現便秘,便血伴低熱癥狀,慕名來青島市海慈中醫醫療集團本部肛腸科就診,接診后詳細詢問病史、進行專科檢查后,懷疑患者直腸占位,收入院進一步治療,住院后完善腸鏡檢查及病理活檢確診為直腸癌(距肛門10cm-15cm)、結腸癌(距肛門20cm)。
馬琳、李相陽主任專家團隊結合患者腹部ct、盆腔mri精心設計治療方案,為其成功施行了“3D腹腔鏡下直腸癌根治術+結腸癌根治術”,該手術創傷小、恢復快,在徹底切除腫瘤的同時,最大限度保護患者腸道功能,減少術中出血及術后并發癥。手術過程順利,術后病理證實腫瘤完整切除,淋巴結清掃范圍符合規范。患者術后恢復良好,僅1周就康復出院。
隨著醫學的不斷發展,人們對惡性腫瘤的認識水平不斷提高,而在腸癌研究方面,多原發性腸癌日益受到人們的重視。這種疾病的危害性是很大的, 因此,應該做好預防工作,那么原發性腸癌是什么?
原發性腸癌屬于多原發惡性腫瘤的一種。如果多發腫瘤均為腸癌時,可稱為直腸原發性多發癌,根據不同腫瘤發生時間的不同可分為同時性和異時性直腸原發性多發癌;而如果腸癌合并其他器官的腫瘤時,可稱為直腸重復性多發癌,其他腫瘤既可以在腸癌發生前出現,也可同時或在其后出現,故有同時性與異時性之分,異時性又可分為先發性與后發性。
多原發性腸癌的發病因素是多方面的,目前從病因學上分析主要考慮以下相關因素:
遺傳因素,許多資料顯示多原發性結腸癌的患者往往有家族遺傳史。遺傳性非息肉病性結腸癌(HNPCC)是遺傳性結腸癌的一種重要類型,與普通的散發性結腸癌不同,HNPCC的分子生物學基礎是錯配修復基因(MMR)突變失活,造成基因組微衛星不穩定性(MIS),在DNA簡單重復序列上累積成千上萬的體細胞突變。
醫源性因素,患惡性腫瘤的患者除了接受手術治療外,往往還需要放療或化療,而放化療很可能會導致第二癌的發生,例如子宮頸癌放療后的患者再發結腸癌的幾率升高,約為一般人群的4 倍,而同樣腸癌患者接受放療后患子宮頸癌或子宮內膜癌的幾率也升高,可能是由于正常的組織細胞接受了放療后產生突變引起的。
多原發性結腸癌的發病率各家報道不一。綜合文獻,約占結腸癌的2%~10%,大多數文獻的報道來源于回顧性分析,易受醫生對此病的認識水平、診斷技術水平、隨訪時間的長短等各方面因素的影響,故實際發生率應該更高。
近年來,結直腸癌發病呈現年輕化趨勢。專家建議,40歲以上人群,尤其是有家族史或長期不良生活習慣者,應定期進行腸鏡檢查,實現早篩早治。
目前,肛腸科有痔瘺肛門病、結直腸腫瘤、炎癥性腸病、排便障礙性疾病四大穩定的專業方向,具有微創切口小、毒副作用小、復發率低等中醫特色優勢。近年來,結直腸腫瘤就診病人逐年增加,許多腫瘤晚期的患者求醫心切,肛腸科從實際出發,設計符合晚期病人體質的手術方式,通過圍手術期干預,盡力創造除瘤條件。最近,肛腸科成功完成患者手術十余例,挽救了患者生命,提高了生存信心,積累了大量的經驗,也獲得了患者的好評。文/通訊員 李均雁 記者 叢黎
[來源:信網 編輯:王榮]大家愛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