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從“石頭荒”到“旅游村”,看山東這一村莊的生態變現密碼
“北崔崖村屬于石灰巖喀斯特地貌,石多地少,耕地稀缺,70%村民外出打工,2013 年村集體收入僅為 2 萬元。”青州市北崔崖遇龍河景區總經理王海營說。轉機出現在2015 年,村兩委在充分調研的基礎上,決定依托村莊良好的生態資源,大力發展鄉村旅游,帶動村民致富。
8月7日,由山東省生態環境廳主辦的“踐行‘兩山’理念 建設美麗山東”媒體行活動來到濰坊青州市廟子鎮北崔崖村遇龍河景區。這里群山疊翠、飛瀑流泉,既有驚險刺激的蹦極、漂流,又有極具鄉野意趣的民宿。
景區完整保留了726米高的牛角山垂直崖壁和200余棵百年黃櫨古樹,打造了高空漂流、親水竹筏等特色體驗項目。3.7公里的生態登山步道將黑龍潭、老龍灣等自然景觀有機串聯,形成了完整的生態旅游環線。憑借得天獨厚的自然資源和科學合理的開發建設,該景區于2023年成功獲評國家AAA級旅游景區,2024年游客接待量突破10萬人次大關。
“我們的收益分配采取多元化模式,既保障村民利益,又促進景區可持續發展。”王海營介紹道,“具體來說,現金入股方享有50%的分紅,村民占30%,村集體留成10%,剩余10%作為景區發展公積金。去年,北崔崖村每位村民都分到了580元紅利。此外,我們還以每平方米2元的價格流轉村民土地,進一步增加村民收入。”
除了分紅和土地流轉收益,村民還通過參與景區經營實現多渠道增收。“目前,景區已吸納31名村民從事環衛、安保、講解等工作,另有20戶村民經營農家樂,形成了‘務工賺薪金、股份分股金、旅游掙現金’的‘一地生三金’增收模式。”王海營說。
依托山區水資源豐富且水質好、富含多種微量元素的優勢,北崔崖村自主開發設計“北崔崖”牌礦泉水,年銷售50萬瓶;對山楂、小米、香椿等農產品進行深加工,積極對接省內外供銷農產品流通企業和電商平臺,村土特產年銷售額突破40萬元。
“現在守著家門口的山水就能掙錢,誰還愿意往外跑?”正在張羅農家宴的王先生說。
從“窮山溝”到“桃花源”,北崔崖的蛻變,是黨建引領下“景村共建、農旅融合、村企共贏”的生動實踐,更是山區農村“靠山吃山、靠水吃水”的共富縮影。這里的每一塊石頭、每一棵古樹、每一道溪流,都在訴說著“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時代故事,描繪著“望得見山、看得見水、記得住鄉愁”的美好圖景。
(大眾新聞記者 王瑛琪 張文婷)
[來源:大眾日報 編輯:王榮]大家愛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