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帶上作業(yè)去旅行成暑期游“標配”
暑假已經走完三分之二,剩下不到20天,不管同學們是按部就班地完成暑期計劃,還是正在旅游放松,暑假作業(yè)都是繞不過去的話題。“這真是一次折騰的旅行,全程都在催孩子趕作業(yè)!”昨天,剛從深圳回來的王洋陽女士在朋友圈吐槽,作為一名市南區(qū)初中生的家長,她“深感不易”。6天的廣東之行,讓她累得全身像散了架一樣,原因是白天要暴走趕著看景點,晚上還要陪孩子做作業(yè)。這個暑假,帶上作業(yè)去旅行,成為親子游新“標配”。當旅行攻略撞上作業(yè)規(guī)劃表,無論是對家長還是孩子,都成為一種考驗。
講述
廣東之旅變作業(yè)之行
因為期末考試考得不錯,這個暑假,王洋陽答應給即將升入初二的孩子一個獎勵:去廣州、深圳、珠海深度游一周。暑假第一個月,她就和兒子“約法三章”:務必在8月初全家出游前,完成所有需要在旅行期間提交的暑假作業(yè)。
“暑假開始,兒子很有沖勁,不僅完成每日任務,有時還能超額完成。”王洋陽說,但兩個星期后,惰性便出現了,要不就是早上起來已9點了,要不就是吃完午飯還要午休,隨便一躺就到了晚飯時間。臨旅行前,母子倆盤點了近階段要交的作業(yè),發(fā)現還有好幾份沒有完成。
王洋陽打算取消出行計劃作為懲罰,但前后一算,光是機票、車費損失,是筆不小的數目。“兒子最后表態(tài),帶作業(yè)去旅行,保證如期完成,不會‘偷奸耍滑’。”王洋陽說,自己當時還挺樂觀,“候機時間起碼兩個小時,坐飛機、坐高鐵時,也能見縫插針做,哪怕路上寫不完,晚上回酒店再補點,應該也能搞定。”
構思很美好,現實卻給了她猛烈一擊。在旅行途中,兒子找各種理由拖延……“一會說太熱了靜不下心來,一會說太累了提不起筆來,一會又說今天實在是不想動腦子,想快樂一天,自己不忍心每天都和兒子鬧不愉快,有時候也只能睜一只眼閉一只眼。”想著假期還是要以快樂為中心,王洋陽以“勸”為主,以“獎”為輔,總算是督促孩子完成了五六成的作業(yè)量。“有一種斗智斗勇的心累和克制怒火的憋屈,下次一定要把作業(yè)處理得比較利索了再出門旅行。”王洋陽說。
現象
帶作業(yè)成親子游“標配”
說起出游與作業(yè),帶孩子出境游的程女士倍感無奈:“我也不想當惡人,可你要是不催著他寫,后面回家補作業(yè)能補到哭爹喊娘。”程女士的兒子去年暑假瘋玩半個月,臨開學前三天哭著補作業(yè),那場面令她至今印象深刻。“今年兒子學乖了,在景點等導游的時候,自己就從包里掏出作業(yè)本,見縫插針地寫起來。”在機場轉機時,程女士的兒子淡定地從書包里掏出文具盒,墊著登機牌就開始奮筆疾書。旁邊的小姑娘看得眼睛都直了,扭頭就找她媽要作業(yè)本。倆孩子較勁似的寫了一個多小時,把候機大廳活生生變成了自習室。“家長們就在旁邊偷著樂,這可比玩手機強多了。其實,孩子們心里都打著小算盤,現在抓緊寫,在景點和回家后就能可勁兒玩。”程女士說。
“這兩天行程比較寬松,他寫作業(yè)時間是每天早飯后的一小時,或者晚上睡前的一小時。他可以自由選擇當天‘早場’或是‘晚場’做作業(yè)。在他主動執(zhí)行的情況下,我們還會獎勵他買玩偶、盲盒或者旅行紀念品。”在程女士看來,大多數時間,兒子執(zhí)行得很不錯,孩子偶爾也有抵觸的時候,但是在爸爸媽媽曉之以理、動之以情的說服下,最終也都完成了每天的學習計劃。程女士的兒子還在媽媽的幫助下用視頻記錄了精彩的旅行,完成了暑期實踐作業(yè)。
辛女士這個暑假選擇帶著小學四年級的女兒和自己的父母到西安旅行,她說女兒和自己都是“碳水腦袋”,就為了去體驗羊肉泡饃、油潑面、肉夾饃等特色美食。跟程女士一樣,她也讓女兒帶上了暑假作業(yè)。辛女士告訴記者:“我們家主要是孩子爸爸主張帶作業(yè),甚至考慮利用往返火車上的時間完成一些作業(yè)。我卻覺得沒有必要,因為假期旅游,即便是大人也很難做到自律,心思更多花在游玩上,所以帶作業(yè)其實更多變成了家長的心理安慰。”
“想法是很好的,現實卻是骨感的。”辛女士感慨總結道,帶去的語數外三科練習冊,孩子幾乎沒有碰。有時候計劃趕不上變化,行程中也有許多突發(fā)狀況,這讓女兒幾乎沒有時間靜下心來寫作業(yè)。不過女兒是個很認真的孩子,仍每天堅持背誦一個單元的英語單詞,大約要花掉半個小時的時間。有了這次的經驗,辛女士一家也達成了共識:出去玩兒就好好玩兒,玩得好才能學得好,假期一定要讓孩子有放松的時間,要張弛有度。
觀點
是“標配”還是“甜蜜負擔”
王洋陽等家長的吐槽并不是個案。暑假結束前的一段時間,家長們都忙著帶孩子出游,很多家長給孩子制定了詳細的假期學習計劃,每天除了完成“常規(guī)科目”暑假作業(yè)外,復習鞏固舊知識,提前預習新知識也是“必選科目”,帶作業(yè)去旅游,不知不覺成為了許多家庭出游的“隱形標配”。家長們對此態(tài)度各異。
一種態(tài)度認為,雖然增加了行李重量,但保持“學習感”的作用無可替代。孩子即將上初一的王女士認為,旅途中休息時,恰好可以利用碎片化時間復習一下、做些作業(yè),培養(yǎng)孩子的時間管理能力。“之前我們航班晚點,在機場等待的那段時間,孩子就在候機室做練習題,我覺得這趟旅行更值了。”王女士說。還有家長認為,帶著作業(yè)出門,孩子可以在旅行途中將所見所聞及時寫進作文,讓學習和旅行相得益彰。
反對的聲音則是,帶上作業(yè)會削弱旅行的樂趣。“既然出門了,就該好好享受旅游的快樂,不要因為作業(yè),打亂了旅行計劃,得不償失。”一些家長反饋,這種趕鴨子上架做作業(yè)的方式,完成質量也一般,用作業(yè)搜索軟件進行批改,就會發(fā)現做錯的題很多。
記者采訪身邊的親朋好友和同事,做了一份簡單調查,在20名家長中,有15名家長傾向于“帶部分作業(yè)”,這部分作業(yè)包括背誦、計算打卡、英語單詞表和作文。在大家看來,這些作業(yè)更結合旅游實際,也能充分利用出游的碎片化時間。“花的時間不長,孩子愿意配合,也保持了學習習慣。”一名家長表示。
建議
合理規(guī)劃暑假更重要
怎樣安排暑假作業(yè)更科學合理?青島51中的徐老師認為,假期對中小學生而言不只是放假,還是學習、娛樂、勞動、運動、興趣養(yǎng)成以及社會實踐的重要階段,需要家長全面平衡地安排,當然學業(yè)上的“提優(yōu)補差”以及“鞏固預習”也是應有之義。其次,暑假也是孩子有節(jié)奏地安排學習任務,培養(yǎng)自主學習習慣的重要階段。每一個學生在暑假期間,具體在什么時間段、在什么地點、做什么作業(yè)、完成誰布置的作業(yè)、以何種形式來完成,都是因地制宜、因人而異的,沒有對錯一說,要具體問題具體分析。其實,假期里做作業(yè)的主要目的,是為了讓孩子在學會合理安排時間,尤其是培養(yǎng)事先的規(guī)劃意識、事中的微時間管理意識、事后的責任擔當意識;做作業(yè)更是為了激發(fā)孩子自主的學習動力,從別人“要我做”到“我要做”,自己的事自己來決定、自己來選擇,父母、旁人都只是學習的支持者和陪伴者。
暑假作業(yè)的意義在于鞏固知識、培養(yǎng)自主學習能力,但作業(yè)量應適度,避免給孩子造成過重負擔。同時,旅行中的學習體驗可以豐富孩子的認知,關鍵是要讓孩子在過程中找到自己的節(jié)奏。在旅行中不忘作業(yè)的孩子,盡管時而抱怨作業(yè)的難度,卻在心中懷有對知識的渴望和對未來的期待。一定要避免給孩子造成過重負擔,如果是家長單方面要求旅行時做作業(yè),結果可能適得其反,一定要注意激發(fā)學生的內驅力。
青島早報/觀海新聞記者 王彤
[來源:青島早報 編輯:王熠冉]大家愛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