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2025年高考錄取基本完成,名校出現“空檔”專業、首年招生學校甚至比肩“985”高校等一些“反常態”現象引起人們的關注——
新的“選擇邏輯”折射教育價值觀的改變
□青島日報/觀海新聞記者 王世鋒
全國各省份2025年高考集中錄取工作已基本完成,各高校錄取通知書正在送往考生手中。
人們發現,今年的高考錄取出現了一些“反常現象”:北京大學個別專業在湖北、陜西等省份首次錄取時出現“空檔”,只好參加征集志愿;部分名校長學制專業吸引力下降,錄取線走低;師范院校、海關院校、警校錄取分數線不斷創新高,分數超過“雙一流”高校;首年招生的新型研究型大學“一炮走紅”,甚至比肩“985”高校;山東職業學院等擁有鐵路、電力背景的高職專業院校錄取線走高……顯然,傳統觀念當中“985”“211”高校好于“雙非”高校、本科高校優于專科高校的線性排序方式正在被打破,而今年選大學、選專業的“新邏輯”,折射出當下教育價值觀的改變。
專業“裸奔”,名牌大學“兜底效應”在減弱
前不久,在湖北省提前批(首選歷史)錄取時,北京大學第01組竟然需要征集志愿,這意味著北大在該省份提前批首次錄取計劃未完成。第01組首選歷史考生可報考專業為中國語言文學類(古文字學方向)、歷史學類、哲學類、考古學。同時,北大在陜西歷史類101專業組朝鮮語、云南歷史類01專業組印地語、內蒙古公共事業管理專業提前批首次錄取時均未完成計劃,進行了征集志愿招生。北大多個專業在多個省份出現“空檔”,讓不少人感嘆,名校光環真的不好使了嗎?
記者注意到,上述4個省份中,除了湖北省外,其余3個省份均為今年的新高考省份,均實行“3+1+2”選科模式。如今,實行新高考的省份志愿填報模式發生了變化,有“院校專業組”和“專業(類)+院校”兩種方式,如陜西、云南等省份均實行“院校專業組”志愿填報方式,山東則實行“專業(類)+院校”志愿填報方式。這種變化將專業推到了“臺前”,依托高校名氣的“兜底效應”減弱,各高校專業組或專業相當于“裸奔”。當家長和考生更加直接地關注專業的辦學實力和辦學水平時,名校光環也無法給“冷門”專業兜底,名校“冷門”專業缺額或錄取分數線大幅降低,已逐漸成為高考錄取的新常態。
除了名牌高校,今年多所“211”高校在部分省份的錄取情況也讓人“感到意外”,如廣西大學物理類003專業組在甘肅的投檔線僅有410分,較特招線低了65分,該專業組不僅包括自動化、計算機等“熱門”專業,還包括土木工程、環境工程等“冷門”專業,顯然考生和家長對這種捆綁式專業組“不買賬”。今年山東高考錄取中,山東科技大學土木工程專業下降了1.4萬余個投檔位次;山東師范大學生物科學類下降了1.6萬余個投檔位次。
以往,臨床醫學是考生和家長眼中的“香餑餑”,但在今年高考錄取中卻有些遇冷,多所大學的臨床醫學專業錄取位次下降。今年山東高考錄取中,武漢大學臨床醫學專業(5+3一體化)下降了近2000個投檔位次;四川大學臨床醫學專業(五年制)下降了2000余個投檔位次。此外,清華大學、北京大學醫學部、復旦大學醫學部、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部、山東大學等高校臨床醫學相關專業投檔位次均有所下降。“本碩博連讀至少8年時間,加上3年規培,從入學到具備獨立行醫資格的時間跨度可能要長達11年。”有分析認為,臨床醫學類相關專業學習時間長是“勸退”部分考生報考該專業的主要原因。家長和考生在選擇志愿時,也希望成本最小、收益最大,獲得更高“性價比”。
“求穩”心態,將更多未來“確定性”握在手中
與知名高校部分專業出現“空檔”形成鮮明對比的是,今年多所“雙非”高校、行業特色鮮明的高校在高考錄取時表現搶眼,受到考生和家長的極大關注。
江蘇省公布的提前批投檔情況中,上海海關學院05專業組投檔位次為2618名,對應分數為657分,超過了同濟大學等高校。今年該校在山東投檔線最高的專業是法學,投檔位次為22107名,對應分數604分,超過多所“985”高校在山東的錄取線。該校2022屆畢業生就業質量報告顯示,畢業生初次畢業去向落實率為90.92%,黨政機關是該校畢業生就業的主渠道,占比高達43.11%。海關總署公布的2025年度擬錄用公務員名單顯示,共有2679人擬被錄取,其中上海海關學院444名本科畢業生被錄取,數量遠超其他高校。學校相關學科自帶學科壁壘,讓考公更有優勢成為考生們報考該學校的主要原因。在不可預知的未來,考生和家長希望將更多的“確定性”掌握在自己手中。
實際上,錄取線居高不下的本科公費師范生類專業、警校、鐵路系統的高職院校等都屬于此類情況。今年高職院校——山東職業學院,有15個專業投檔線提升超1萬個位次,其中11個專業跟鐵路相關,涉及鐵道機車運用與維護、高速鐵路綜合維修技術、鐵道交通運營管理等,而鐵道機車運用與維護專業甚至比去年提升了4萬余個位次,投檔線達到482分,較去年高了19分。去年,該學校有980余名畢業生進入鐵路系統工作。同屬此類高校的鄭州鐵路職業技術學院、西安鐵路職業技術學院等高校去年進入鐵路系統的畢業生人數則超過了2000人,這些高校在山東的錄取線均超過了一段線,超過了部分本科院校的錄取線。正是由于未來職業發展的確定性,讓部分考生“棄本讀專”。
多所新型研究型大學錄取情況同樣亮眼。今年啟動招生的大灣區大學在廣東省的最低投檔分為622分(全省排名13266),投檔分數跟華南理工大學齊平,超過了暨南大學。今年首次招生的寧波東方理工大學在浙江投檔分為656分,僅比浙江大學低2分,比“雙一流”高校寧波大學高出60分。中國教育科學研究院研究員儲朝暉認為,分數線的升降說明學生選擇的流向。與部分傳統綜合性大學相比,新型研究型大學因定位明確、反應敏捷而更具競爭力。
記者注意到,新型研究型大學定位“小而精”,招生人數少,專業幾乎全是時下熱門專業,跟行業前沿聯系密切,自然吸引眾多高分考生關注。
選擇背后的邏輯:不再追求“外在”的標簽
名校部分專業遭遇“滑鐵盧”,但公費師范生、軍警院校等“準編制賽道”,以及某些設置了瞄準未來產業專業的普通高校卻直逼“985”等知名院校。這些志愿選擇的變化反映出當下教育群體的理性覺醒,考生和家長不再“盲目追求名校”,而是更加理性地選擇適合自己的學校和專業。有分析認為,高考分數線的波動是家長和考生用志愿填報重構高等教育的價值排序,打破“985”“211”高校好于“雙非”高校、本科高校優于專科高校的線性邏輯,是教育價值觀改變的直接體現。
在部分考生心中,名校的光環已經讓位于可以預見的未來。中國教育發展戰略學會學術委員陳志文撰文分析稱,在越來越多考生看來,與其大學畢業再去考公、考編,不如現在就直接上一個“有編制”的大學與專業。這種選擇,本質是把未來的不確定性變成確定性。
也有專家認為,經濟社會快速發展,互聯網、AI技術的發展同樣給了考生自主選擇志愿更大的空間和可能性,考生了解高校、專業信息的渠道更加通暢、快捷,能夠更加精確地了解目標高校、專業未來發展情況,從而在綜合研判基礎上做出更加理性的選擇。
從更深層次來說,這是一場高等教育與市場需求的深度校準。當教育選擇從“身份氪金”轉向“價值實現”,破除傳統的“名校崇拜”“學歷崇拜”,也不失為一次珍貴的教育覺醒。錄取分數線的波動實際也在倒逼高校改革。21世紀教育研究院院長熊丙奇認為,在近年來的高考中,越來越多的高分生已經不再追逐名校,而是結合自身的興趣、能力與未來職業發展,選擇適合自己的高校。這就要求大學要堅持自己的辦學定位,走出一條特色辦學之路。
[來源:青島日報 編輯:孫寶震]大家愛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