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每周質量報告丨賠本賺吆喝外賣大戰“卷”壞商家 官方出手“反內卷”保護餐飲業
今年4月以來,各大外賣平臺掀起了激烈的“補貼大戰”,紛紛推出高額優惠券吸引用戶下單,各平臺訂單量一次次破了紀錄。表面看,這是一個消費者得了實惠,商家也能多賣貨,好像兩全其美的好事兒。然而,不少餐飲商家反映,這補貼戰打起來后,錢沒多賺不說,反倒讓店里的日子更難了。來看記者的調查↓↓↓
外賣大戰中,奶茶咖啡是主戰場。這家位于宜昌城區核心商圈的茶飲店,主營堂食。以7月21日一筆19.4元的餓了么訂單為例,扣除商家承擔活動款9.5元、技術服務費1.05元、配送服務費2.9元以及其他費用0.9元后,實際收入僅為5.05元。據店長介紹,一杯奶茶的成本需5到6元,參與補貼后,入賬的收入幾乎與成本持平。
在安徽合肥某商場內的一家甜品店,過去一個月,這家店在京東平臺總計銷售超過400單。
合肥甜品店 店長 馬龍:整個7月份我們在京東的營業額是11207元,實際營業收入只有6082元。
店長告訴記者,甜品成本加外賣打包的包裝,本錢要占到45%左右,按7月份京東的訂單量來算,需要5043元,實際收益僅為1039元,如果算上店面租金和人工成本,7月份外賣訂單的收入,處于虧本的狀態。
參與補貼,利潤卻被大幅壓縮。不參與補貼,訂單量則會被參與活動的商家分流。同樣進退兩難的還有經營粵菜館的葉瑤,她的店鋪主打廣式燒臘,兼營堂食與外賣。上午十點半,還沒到飯點,店鋪就已經接到了五六筆來自美團的外賣訂單,店員們忙著備餐出餐。然而,這番忙碌的場景卻讓葉瑤直嘆氣。
她在后臺系統隨機挑選了一筆外賣訂單,現場算了一筆賬:該訂單中招牌四寶飯的售價為27元,打包費1元,總共是28元,減去商家對顧客的活動補貼5元、平臺傭金1.47元以及配送服務費5.92元后,預計收入為15.61元。這筆預計收入減去食材成本后,所剩寥寥無幾。
宜昌餐飲經營者 葉瑤:扣除售價50%的食材成本之后,這一單到手的利潤看似有兩塊一毛一。
為何在利潤后面加上“看似”兩字?葉瑤又給記者算了一筆月度總賬。
以6月份為例,店鋪接到的美團外賣訂單4158單,商品總價157548.8元,打包費4667元,合計營業額為162215.8元,減去商家對顧客的活動補貼30452.2元、平臺傭金8409.81元、配送服務費20919.86元后,收入為102433.93元。這筆收入還要減去房租等固定支出及食材成本后,才是真實利潤。
葉瑤介紹,店鋪面積200平方米,聘請了11名員工,每個月固定支出90000元,分攤到外賣業務上約為34000元左右。食材成本按照50%計算,為78774.4元。計算下來,6月份通過線上成交的真實利潤是-10340.47元。
宜昌餐飲經營者 葉瑤:除去房租、人工,還有水電氣的費用之后,這一個月美團外賣訂單相當于虧本一萬多,屬于賠本賺吆喝的狀態。
“言西早”是位于湖南長沙縣的一家營業近10年的快餐店,主營手工粉、蓋碼飯等各類快餐,是當地外賣單量靠前的店鋪。上午8點30分,記者來到該店時,店里有不少顧客正在吃早餐。言西早快餐店的老板譚聰告訴記者,最開始他并沒有打算做外賣。
長沙快餐店 老板 譚聰:原來我們做的是傳統餐飲,一個店的收入能上萬。但是現在沒辦法了,不做的話別人把生意都拿走了。
“言西早”目前一共有四家分店,在美團和餓了么外賣平臺上均開通了外賣業務,平均一天有近1000個外賣訂單,占到總單量的五分之一,看似銷售量很高,但每一單外賣的利潤卻很低,甚至根本沒有利潤。
以該店一張美團賬單為例,一份20元的口味雞絲面,顧客到店堂食時,商家能實際收取20元。但是顧客通過外賣平臺下單時,商家要承擔對顧客活動補貼6.6元,平臺傭金1.04元以及配送服務費2.45元,預計收入10.9元,約為商品原價的一半。
長沙快餐店 老板 譚聰:我們做堂食的毛利基本上就是百分之五十七八左右,還有人工、房租和水電費,一算下來就沒利潤了。但是平臺又必須要做,因為這個平臺做起來之后,可以增加店曝光率。
老譚告訴記者,商家需要外賣平臺增加曝光,讓更多消費者知道,但是平臺高額的補貼卻讓很多商家陷入了“為單忙活”的困境。那么,外賣平臺真的能為商家帶來實實在在的客流量和收入嗎?
記者通過查閱該店的美團后臺數據發現,平臺“補貼大戰”確實帶動了訂單增長。數據顯示,該店近30日內下單新客增加了1514人,占下單總人數的55.4%。其中營業收入增長了17847元,看似增幅顯著,但與此同時,商家的 “補貼及支出”費用也同步上漲16688元,幾乎與新增營收持平。
數據進一步顯示,商家平均每一單要比以前少收6.12元,這對于一家每單生意在30元左右,且毛利潤僅約55%左右的快餐店而言,這樣的價格壓縮無疑是對利潤空間的直接擠壓。
長沙快餐店 老板 譚聰:平臺有紅包、折扣,配送我也要出錢,我只知道我做2000塊錢的單,到店里只有900多塊錢,生意怎么做?做不了。但是我要依附它,增加曝光率,但是又沒錢賺,你又拿它無可奈何。
記者調查中發現,當前主流外賣平臺的抽成機制頗為復雜,不僅包含基礎傭金,通常為訂單金額的5%~10%,且設有1.04元保底等固定支出,還有一層設計,那就是若商家想獲得平臺曝光,占據平臺靠前位置,被更多顧客看到,就必須參與滿減、折扣等各類促銷活動,這些活動往往需要商家承擔一部分費用。
而讓商家兩難的是,外賣的普及已顯著分流了堂食客流。
長沙快餐店 老板 譚聰:堂食最少降了30%左右,客人都在平臺上點外賣就不到店里來了。但是線上沒有平臺曝光,哪個年輕人知道我們店?平臺就抓住商家這個思維。
老譚遇到的困境并非個案,記者走訪了多家餐飲店了解到,如今,許多人依賴平臺獲取消費信息,若不參與平臺活動、缺乏線上曝光,幾乎難以被目標客群知曉,可一旦上線外賣,原本的堂食客人又會轉向線上下單,直接導致到店人數減少。這種“不做外賣沒客流,做了外賣難盈利”的困境,讓許多商家不得不被動卷入外賣平臺的規則體系中。
賠本賺吆喝 外賣大戰中商戶“夾縫”求生
半年時間,平臺砸下近千億資金,補貼券滿天飛。
2月11日,京東宣布正式啟動京東外賣。
4月11日,京東外賣上線“百億補貼”。
4月30日,餓了么啟動“超百億”補貼;淘寶閃購加入戰局。
7月2日,淘寶閃購宣布投入500億元補貼用戶和商家。
7月5日,淘寶閃購和美團兩大平臺放出大量大額的外賣紅包券。
7月7日,京東啟動“雙百計劃”投入百億補貼商家。
隱性成本層層疊加 傳統餐館陷入“為補貼買單”的惡性循環
對主打堂食的傳統餐館而言,平臺抽傭、補貼分擔、流量競價、物流費用……幾乎無一不是成本項。在“看似紅火”的數據背后,是日益加重的經營壓力。面對平臺制定的“游戲規則”,商家話語權微弱、議價能力不足。這不只是個體困局,更是結構性困局。
泓先閣是長沙縣一家經營了26年的老牌湘菜館,其在外賣平臺上最大的優惠券是“滿38減18元”,這18元減免中,商家需承擔10元,剩余8元由平臺補貼。看似10元錢并不多,但也架不住訂單量的疊加和長期持續的投入。
長沙餐飲店 店長 張欣:一天發200份消費券,如果200份消費券真的銷完了,一天就是兩千多塊錢,一個月下來可能就是五萬到六萬,這是實實在在花出去的。那么我們要做多少單才能真正來把這五六萬塊錢回收回來,其實這是很難計算的,成本也是非常高的。
記者調查發現,外賣平臺制定的優惠機制,補貼由平臺和商家共同承擔,部分訂單因活動疊加,成本甚至超過收入,出現商家倒貼出貨的情況。盡管如此,大多數商戶為維持平臺曝光量,仍不得不參與各平臺的補貼政策。
長沙餐飲店 工作人員 鄒微:以前一天一個平臺就三四十單,現在有兩百單左右,數據看著挺漂亮,但實際是不掙錢的。
記者在走訪中觀察到,外賣平臺的快速發展確實改變了人們的消費習慣。多位餐飲商家表示,從抽成、補貼到人力、備貨等層層疊加的成本,不斷擠壓著利潤空間,甚至陷入“為平臺打工”的困境。
長沙餐飲店 店長 張欣:單靠一方是很難改變的,真正要做到可能是平臺和商家。這些促銷活動沒問題,給到顧客實惠也沒問題,只是這個力度要控制好。顧客已經養成了這個習慣,沒券就不下單,或者跑到另外的平臺下單。如果所有的平臺都保持平衡,適當的力度,再做適當推廣,給出適當的優惠,大家消費習慣養成了,可能才是最好的一個未來的市場。
外賣大戰“降溫” 共贏是解法
為了促進平臺經濟健康發展,保證商戶、消費者、外賣騎手等多方利益,市場監管總局等部門已經于今年5月份、7月18日、7月31日,約談了相關平臺企業,并對網絡交易平臺向平臺內經營者收取傭金等收費行為進行規范。
“降溫”的外賣大戰給行業帶來哪些啟示?資本主導下的燒錢競賽又是否還會重演?
記者打開餓了么、美團、京東三家外賣平臺App發現,之前隨處可見的“0元購”等夸張的補貼廣告已不見蹤影,但當天的外賣紅包推送依舊誘人。
網頁上顯示“官方補貼、全網低價、免運費”的字樣吸引著顧客下單。
某家原價297元的餐飲補貼顯示著“已補187元”后,價格顯示僅需110元。而秋天的第一杯奶茶價格低的僅需5.2元。
專家表示,外賣大戰的實質是資本驅動下的“以燒錢換市場”為特征的“內卷式”博弈,其本身就是“不可持續陷阱”。從消費者角度而言,短期內能享受外賣大戰帶來的低價福利,收獲“薅羊毛”的快樂感,但長期看,商家為壓縮成本,可能降低食材品質、縮減包裝成本,甚至通過“幽靈廚房”提供低質餐品,導致食品安全風險上升。
三峽大學經濟與管理學院副院長 副教授 袁亮:提高補貼塑造的“低價依賴癥”會使消費者對價格更加敏感。當未來補貼退坡、價格回升的時候,消費者消費意愿和消費感知將受到影響。
從騎手角度而言,訂單暴漲、商家出餐變慢,配送效率降低、勞動強度和安全風險同步加劇。而商家迫于經營壓力,放棄品牌建設,轉而聚焦低價策略,則會致使市場同質化加劇。
專家建議,良好的市場生態應該讓消費者獲得合理價格下的優質服務,讓商家獲得公平的經營環境,讓平臺獲得可持續的發展空間。
中國法學會消費者權益保護法研究會副秘書長 陳音江:平臺企業還是要去把主要精力放在產業結構的優化和升級,中小企業通過優質產品和優質服務來贏得市場,消費者也不要盲目去為所謂補貼內卷式營銷去歡呼,而要共同地去營造一個公平有序的市場競爭環境。
8月1日,淘寶天貓、餓了么、美團、京東先后發表聲明,承諾杜絕不正當競爭,抵制惡性補貼,共同推動行業競爭規范有序。外賣補貼大戰到此,似乎畫上了休止符。
8月5日,北京市餐飲行業協會發出倡議,堅決抵制“內卷式”競爭,共同堅守合規經營底線,攜手回歸價值創造本源,守護行業健康生態。
市場監管總局網監司網絡交易監管處處長 荊崢:市場監管總局及時約談外賣平臺,要求平臺嚴格落實主體責任,依法依規參與競爭。約談會后,各平臺企業在市場監管總局指導下,主動規范價格補貼行為,著力提升服務品質,平臺補貼逐步回歸理性。下一步,市場監管部門將對有關平臺企業加大指導力度,督促平臺遵守有關法律法規和商業道德,積極履行主體責任和社會責任,合理控制補貼力度,保障消費者、商家、騎手各方權益,共同促進外賣行業健康有序發展。
外賣平臺作為數字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極大方便了消費者的日常生活,也幫助大量中小商戶借助流量紅利快速觸達市場、積累口碑。然而,如果平臺通過抬高傭金、壓低價格等方式,將經營成本轉嫁給商戶和騎手,不僅會加劇行業內的無序競爭,也可能在服務質量和消費者體驗上埋下隱患。短期“價格內卷”看似讓利于用戶,長期來看卻可能導致行業生態失衡,最終受損的仍是消費者利益。
各方都在期盼平臺經濟的競爭焦點,從“卷價格”向“卷價值”“卷服務”轉變,唯有共建共享、規范有序的平臺生態,才能為中國餐飲產業和數字經濟發展注入真正可持續的增長動力。
[來源:央視新聞客戶端 編輯:王榮]大家愛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