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近半數成年人經歷睡眠困擾,如何才能“一夜好睡”?專家支招→
“數過的羊都夠開牧場了,天還是沒亮……”這或許是很多人的深夜獨白。最新的《中國睡眠健康報告》中提到,近半數成年人(48.5%)正經歷著不同程度的睡眠困擾。睡眠,這件看似自然的事,已成為許多人難以企及的“奢侈品”。 23日,青島市精神衛生中心睡眠醫學門診專家為市民支招如何才能“一夜好睡”。
睡不著也許是心靈在低語
大家常常以為失眠只是身體“罷工”,卻忽略了它可能是“心靈發出的輕聲求救”。焦慮、壓力、低落的心情會讓入睡變得艱難;反過來,長期睡不好又會加重這些情緒,形成一個令人疲憊的循環。有些人躺在床上卻異常清醒,聽著時鐘滴答卻無能為力,陷入深深的孤獨和挫敗感。“這不是患者的錯,也不是意志力的問題。身體的這種信號,是在提醒大家需要關注更深層的狀態。”市精神衛生中心專家說,睡眠問題,往往是身心狀態的一面鏡子。正視它,是走向恢復的第一步。
專業守護點亮安眠之路
面對復雜的睡眠問題,患者需要的是經驗豐富、掌握多種“武器”的睡眠專家。市精神衛生中心的睡眠醫學門診,核心專家團隊運用專業知識和先進技術,為失眠者量身定制解決方案。
睡眠專家會耐心、細致地與患者交流,理解其獨特的睡眠困擾、生活習慣和心理感受。這不是簡單的問答,而是尋找失眠背后故事的開始。睡眠醫學專家們使用國際通用的專業量表(如失眠嚴重指數ISI、睡眠質量問卷PSQI等),幫助大家更客觀、系統地了解睡眠模式和情緒狀態,為診斷提供重要依據。
多導睡眠監測(PSG)是睡眠檢測的“金標準”。在舒適睡眠監測室內,睡眠專家會運用精密的多導睡眠儀,整夜記錄患者的腦電波、呼吸、心率、血氧、肢體活動等關鍵數據。這如同為患者的睡眠做了一次“高清攝像”,客觀、精準地揭示問題本質:是入睡困難、維持睡眠困難、早醒,還是與潛在情緒波動相關?這些數據為診斷提供堅實支撐。
量身定制綜合干預挽救睡眠
失眠認知行為治療(CBT-I)在睡眠醫學門診專家眼中,是國際公認的非藥物療法“金標準”。專家會親自指導或由專業治療師在專家指導下,幫助患者識別并改變影響睡眠的負面想法(如“我今晚肯定又睡不著了”)和不良行為(如過早上床、賴床),進而建立健康的睡眠習慣,包括科學的睡眠限制、刺激控制技巧、放松訓練(如漸進式肌肉放松、正念冥想)等。
失眠認知行為治療不僅幫助患者改善當前睡眠,更能賦予其長期管理睡眠的能力,顯著減少對藥物的需求。基于監測的精準指導。睡眠專家會親自解讀PSG報告,結合問診和量表結果,提供高度個性化的睡眠衛生建議和生活方式調整方案,這些建議直接源自對睡眠數據的深度分析。
若評估顯示您的情況適合或需要中藥調理,睡眠專家會基于您的體質和睡眠特點,協調中醫資源,確保調理方案與整體治療目標一致。若在特定階段需要藥物輔助,睡眠專家會科學評估、精準選擇,并密切指導用藥(劑量、療程、注意事項),確保安全有效,并會明確制定后續減停計劃,避免依賴。專家會與您充分溝通藥物的利弊。
破除認識誤區科學精準干預
在睡眠門診,科普知識和糾正誤區是重要一環。很多困擾源于誤解:有人追求每天必須睡夠8小時。實際上,睡眠需求因人而異,質量比時長更重要。強迫自己“達標”反而增加焦慮。
有人提出喝酒助眠法,但酒精會干擾深度睡眠,導致后半夜易醒,得不償失。做夢是正常睡眠階段,不代表質量差,過分關注夢境反而影響休息。而且長時間清醒躺在床上,會強化床與失眠的關聯,睡不著時,建議起床做些放松活動。
團隊專家會耐心解釋這些科學知識,幫助患者建立對睡眠的健康認知,讓真正需要幫助的人獲得精準干預,也讓那些只是暫時睡不好或存在誤區的人放下不必要的擔憂,避免“藥石之苦”。(青島日報/觀海新聞記者 黃飛)
[來源:觀海新聞 編輯:秦璐]大家愛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