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術后第二天就能走路,第三天屈膝90度,現在跳舞再也不用擔心跪姿疼痛了!”舞蹈演員王女士在青島市市立醫院接受青島首例保留腘繩肌止點ACL重建術后重燃職業希望。而這僅是青島市市立醫院本部運動醫學科技術創新的一個縮影。自2020年起,科室張其亮主任團隊就致力于開展前交叉韌帶重建的個體化治療,團隊通過精確的分析患者的解剖特點、受傷情況、運動需求及職業特性等,制定相應的手術方案,顯著提升了術后功能恢復效果,贏得了患者廣泛認可。
技術突破:從“一刀切”到“量體裁衣”
在競技體育與全民健身熱潮并行的今天,前交叉韌帶損傷已成為影響運動愛好者職業生涯與生活質量的常見難題。傳統前交叉韌帶重建手術多采用標準化術式,難以兼顧患者個體差異。青島市市立醫院本部運動醫學科團隊提出“個體不同、傷情不同、職業需求不同,手術方式相應不同”的核心理念,創新技術路徑。
全內重建技術:針對肌腱直徑不足的矮小患者(如青少年、女性),單獨使用粗壯的半腱肌腱制備移植物,避免傳統手術對肌腱資源的過度消耗;韌帶增強技術:對肌腱質量差或強度不足的患者,采用“三明治”式縫線帶增強,顯著提升移植物抗拉強度,降低再斷裂風險。職業需求導向方案上:現役運動員優先選用人工韌帶重建,將康復周期縮短至6-8周,助力快速重返賽場;舞蹈演員、武術從業者采用保留腘繩肌止點技術,避免脛骨內固定物導致的跪姿疼痛,保護職業特定動作需求。針對兒童與青少年,采用骨骺保護技術,通過控制骨道直徑與位置,或采用經骨骺小隧道技術,最大限度減少生長板損傷風險。
臨床成果:精準治療 功能與美學并重
“張主任,我交叉韌帶斷裂也有幾年了,一直沒有做手術,主要是因為我是從事舞蹈工作的,平時訓練和表演時跪姿動作比較多,也咨詢過很多醫生,都說需要在脛骨側使用內固定物,可能會在跪姿的時候有疼痛,我怕影響我的職業。”35歲的舞蹈藝術家王女士因前交叉韌帶斷裂輾轉求醫,因擔心傳統手術導致跪姿疼痛影響表演而遲遲未治。
了解到患者的職業需求后,張其亮團隊為其實施“保留腘繩肌止點前交叉韌帶重建術”,術中精準保留腘繩肌解剖止點,脛骨側采用穿骨固定替代內固定物。術后第二天,王女士即可佩戴支具負重行走,三個月后重返舞蹈排練,九個月后完美復出舞臺。“這場手術不僅修復了我的韌帶,更守護了我的藝術生命。”她在術后隨訪中動情表示。
未來展望:推動個體化治療邁向精準醫學時代
“隨著醫療技術的進步和患者治療需求的提升,前交叉韌帶重建的治療正在進入個體化治療的時代。團隊將持續探索各種新的前交叉韌帶重建的手術方式,推動“個體化治療”在前叉損傷領域的實踐。”張其亮主任強調,“每一位患者都是獨一無二的,我們的使命是讓手術方案與他們的身體、職業乃至夢想完美契合。”
目前,青島市市立醫院本部運動醫學科團隊深耕于前交叉韌帶重建的技術探索,先后開展了雙束重建、保留殘端重建、保留骺板重建、全內重建、保留腘繩肌止點重建等先進技術,致力于為膝關節運動損傷患者提供更多個體化的手術方案,助力患者早日“重返運動”,實現最理想的康復目標。文/記者 趙彥閱
[來源:信網-商訊 編輯:陸云琦]大家愛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