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結直腸癌發病年齡逐漸年輕化,其發病率在我國已攀升至全國腫瘤發病的第三位,緊隨肺癌和胃癌之后。面對這一嚴峻形勢,了解結直腸癌的病因、癥狀、預防、篩查及治療方法至關重要。
結直腸癌的病因
遺傳因素:特定基因突變會引發遺傳性綜合征。
若直系親屬患結直腸癌,個體患病風險增加2 - 3倍,年輕時發病或有多個親屬患病時風險更高。
生活方式與飲食習慣:高脂肪、低纖維飲食,過多攝入紅肉(如牛肉、豬肉)和加工肉制品(如香腸、培根),蔬菜水果攝入不足,膳食纖維、抗氧化劑(維生素C、E)缺乏,增加患癌風險。
肥胖尤其是腹型肥胖導致慢性炎癥和胰島素抵抗,促進癌細胞生長。久坐不動會降低腸道蠕動效率。
吸煙者患直腸癌風險增加30% - 50%;長期過量飲酒(尤其啤酒)可能干擾葉酸代謝,增加癌變風險。
腸道疾病與慢性炎癥:炎癥性腸病,如潰瘍性結腸炎和克羅恩病患者,長期腸道慢性炎癥可導致異型增生,增加癌變風險。
結直腸息肉中的腺瘤性息肉,尤其是絨毛狀腺瘤,是癌前病變,直徑大于2厘米或多發性息肉癌變率更高。
此外,腸道菌群失衡、糖尿病,以及輻射暴露(如盆腔放療史,包括前列腺癌、宮頸癌治療等)可能增加患癌風險。
結直腸癌的典型癥狀
便血:早期多出現暗紅色鮮血,覆蓋糞便表面,偶有膿血,需與痔瘡出血鑒別。
排便習慣改變:排便次數增多,腹瀉與便秘交替出現,或持續便秘(腫瘤阻塞腸道),排便后仍有“排不凈”感,大便形狀變細(腫瘤致腸腔狹窄)。
腸壁狹窄梗阻癥狀:表現為腹部脹痛不適。
全身癥狀:因慢性失血、腸梗阻等并發癥出現貧血、消瘦、乏力、浮腫等惡病質現象。
結直腸癌的預防
預防腸癌,要控制脂肪攝入,增加纖維膳食,戒煙限酒,多吃蔬菜、水果,補充維生素E及某些礦物質。
積極防治癌前病變,根治結腸及直腸腺瘤和息肉病。
對高危人群進行篩檢。腸道腺瘤摘除后要定期隨訪檢查,以便早期診斷和治療。
高危人群篩查建議
一般風險人群:50歲起每10年一次結腸鏡,或每年糞便潛血檢測+每5年乙狀結腸鏡。
一級親屬患癌:40歲開始篩查,或比親屬發病年齡早10年,每5年一次結腸鏡。
遺傳性綜合征:18-20歲起定期腸鏡(如FAP每1-2年,林奇綜合征每1-2年)。
炎癥性腸病:發病8-10年后每1-2年一次腸鏡,伴異型增生者縮短至3-6個月。
息肉切除史:根據息肉類型調整,低風險腺瘤3-5年復查,高風險腺瘤1-3年復查。
結直腸癌的治療
結直腸癌的治療方法主要有手術切除、放射性治療、化療藥物治療、靶向治療和免疫治療,具體方式需根據腫瘤位置、大小及分期判斷。
青島市市立醫院本部結直腸肛腸外科在周東風主任倡導下建立結直腸腫瘤多學科協作(MDT)團隊,涵蓋腫瘤科、肝膽外科、影像科、麻醉科、營養科等眾多學科。術前為患者制定個體化治療方案,力爭通過術前新輔助治療將“不可切除”轉化為“可切除”。術中優選微創手術(腹腔鏡輔助系統、機器人輔助系統等),具有解剖精準、出血少、恢復快的特點,尤其針對低位直腸癌患者,實現了“保留性功能、排尿功能和原位肛門”的“三保留”目標,顯著提高患者術后生活質量。圍手術期貫徹加速康復外科(ERAS)理念,創造性采取超前階梯化鎮痛、醫護一體化換藥處理等,降低患者圍手術期并發癥發生率,改善就醫體驗。文/謝小真 顧青青
[來源:信網-商訊 編輯:戴慧慧]大家愛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