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科技創新、產學研協同、全產業鏈發展……從一粒種子看青島農業新質生產力
青島日報/觀海新聞記者 王濤 通訊員 劉延芝
種植基地里,“浩豐T202”番茄已裝滿冷鏈車準備發往全國各大商超;產業園里,院校與企業協同攻關育種難題;育苗大棚中,科研人員呵護著適配農機的定制種苗……這一個個生動場景,正是青島國際種都核心區以“一粒種子”為支點,撬動農業產業加速轉型的鮮活注腳。
種子是農業的“芯片”,是國家糧食安全的命脈。作為青島國際種都核心區,近年來,即墨區移風店鎮錨定打造種業創新高地目標,以科技創新為引擎、以產學研協同為紐帶、以全產業鏈發展為路徑,著力打破種業研發、生產、服務等各環節障礙,持續推動種業突破與產業升級。
心有目標,砥礪前行。如今,青島國際種都核心區已集聚26家國內外全產業鏈種業企業,培育自主品種500余個,年種子銷售額突破8億元,出口覆蓋亞歐美30余個國家和地區,成為名副其實的全國蔬菜種子研發中心和繁育中心。
自主研發,一批“明星種子”走向全國
走進青島浩豐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的溫室大棚,一串串紅彤彤的“浩豐T202”番茄像紅燈籠般掛滿藤蔓,飽滿的果實閃耀著誘人的光澤。育種團隊正穿梭其間,小心翼翼地采收樣本,記錄著最新的數據。“果型周正、單果重在200克到220克之間,番茄可溶性固形物含量高達4.5%……”技術員手持果實,語氣中滿是自豪。
在隔壁實驗室里,堆積如山的育種筆記和標注詳實的樣本袋,無聲訴說著4年攻堅的艱辛歷程。窗外,滿載著“浩豐T202”品種番茄的冷鏈車已整裝待發,即將把這份獨特的“移風味道”送往全國各地的商超貨架。
這一顆顆看似尋常的番茄,實則凝結著國產種業突圍國外技術壟斷困境的硬核實力。“浩豐T202”作為浩豐集團自主選育并成功登記的番茄品種,集多項突破性優勢于一身——中早熟類型特性可以提前搶占市場窗口期,周正扁圓的果型完美適配超市陳列與家庭消費,輕度綠肩的性狀顯著提升耐儲運性,比普通番茄高出近1.5%的可溶性固形物含量賦予其更加濃郁酸甜的口感。最為關鍵的是,它集抗煙草花葉病毒、抗葉霉病、中抗枯萎病和中抗根結線蟲病等多種抗性于一身,能極大降低農戶種植風險率,成為市場上備受追捧的“明星品種”。
“‘浩豐T202’的誕生,是對國外壟斷的一次有力突圍。”企業負責人王福林回顧說,過去,高端番茄種子市場長期被國外品種壟斷,引進的品種往往顧此失彼,如抗病性強卻口感欠佳,風味出眾卻嬌弱難儲運。為此,浩豐育種團隊創新性構建“分子標記輔助育種+常規雜交育種”雙輪驅動體系,通過精準的分子標記技術預篩優異性狀,4年累計配置1000多個雜交組合,將傳統育種周期縮短30%,最終實現番茄抗逆性與風味品質等關鍵性狀的協同改良。
近年來,青島國際種都核心區以“種業振興”為核心使命,以科技創新引領產業發展,瞄準全球種業創新高地,加快培育農業新質生產力,打造全產業鏈種業集群,不斷擦亮“金種子”“菜籃子”“米袋子”三大名片。目前,這里已吸引荷蘭瑞克斯旺、韓國農友等26家全產業鏈種業企業入駐,實現500余種蔬菜種子自主可控,國產化率達70%,登記新品種達194個,年出口至亞歐美超10噸。
在這里,一批批“明星品種”持續領跑市場。其中,碩豐源的“旱黃瓜”銷售份額占據全國市場三分之一以上,荷蘭瑞克斯旺的牛角椒種子占據全國市場70%份額,韓國農友“秋寶”黃心白菜占據東北市場60%份額,全域種子年銷售額突破8億元。
聚力成勢,產學研協同激活創新動能
“浩豐T202”的成功并非偶然,其背后是青島國際種都核心區精心構筑的“政產學研用”五位一體創新生態釋放的強大動能。
浩豐育種研究院引入青島農業大學博士團隊,組建15人頂尖科研隊伍,依托分子標記技術布局全球TOP10種業產品線;青島德龍種子聯合中國農業大學搭建分子標記數據庫,整合2萬份種質資源,實現“資源即查即用”……近年來,青島國際種都核心區聚焦產學研協同創新,構建起“企業主導+院校支撐”的種業協同發展生態。
不僅如此,今年以來,青島國際種都核心區聚力打造青島國際種都產學研創新示范園,推動產學研協同從量的積累邁向質的飛躍。
走進青島國際種都產學研創新示范園,11萬平方米的低效溫室設施正蝶變升級:青島新味來公司正全力推進24棟大棚的軟墻體溫室升級改造工程,北京東星禾田企業的入駐籌備工作加速落地,青島農業大學正著手將實驗種苗引入園區的日光溫室大棚……這片由政府盤活的空間,正成為種業創新的“強磁場”,吸引著各類創新要素加速集聚。
“單打獨斗搞育種,周期長、投入大、風險高,企業常感力不從心。”青島新味來負責人左鵬站在升級中的溫室前深有感觸,園區不僅提供了優質的物理空間和基礎設施,更重要的是構建了資源整合與協同創新的平臺。特別是青島農業大學的深度入駐,為企業提供了強大的智力支持和源頭活水,讓育種攻關事半功倍。
“我們正加速推進育苗育種成果從實驗室走向生產田,讓科研成果真正落地生根、開花結果。”青島農業大學園藝學院副院長程斐指著育苗架上整齊排列的幼苗表示,實驗室育出的種子、種苗,通過園區數字化中試基地試種驗證后,能快速地聯動企業、對接市場,徹底打通科研成果轉化的“最后一公里”。
“現在青島農業大學的智囊團就‘住’在隔壁,技術難題隨時解決。”北京東星禾田企業負責人金鉉得對此舉點贊,這種“樓上科研、樓下轉化”的模式,對創新研發企業來說具備很強的吸引力。
為進一步深化協同創新、加速成果轉化,青島國際種都核心區以高標準、高起點,精耕細作打造產學研創新示范園。通過政府搭建橋梁、精準服務,引入高校院所、研發企業、規模農場等多元主體,構建起“育種研發—中試推廣—規模種植—市場開拓”的全鏈條協同網絡,形成了“政產學研用”深度融合的發展模式,有效促進了人才、技術、信息等創新要素在園區內的高效流動與優化配置。
依托“引進一個、帶動一串”的以商招商效應,示范園加速吸引多家創新主體入駐,逐步做大種業創新研發“朋友圈”,技術共研、產能互補的生態加速形成。
破壁融合,全產業鏈思維拓寬發展空間
青島國際種都核心區的育苗大棚里,6000多株甘藍種苗正舒展新綠,育苗工人穿梭在整齊的育苗架間,細致地澆水、記錄著生長數據。10多天后,這批經過精準培育的幼苗將打包交付給農機生產龍頭企業,成為其最新播種機的“御用種苗”。
“過去,農機研發往往滯后于作物品種特性,農民常面臨‘機器不適種、種子難機播’的困境。”青島種都產業園投資運營有限公司負責人矯恒杰介紹,“我們開創的‘農機專用種苗定制服務’,本質是讓農機制造商與種苗培育方基于特定機械參數進行‘雙向適配’。”
所謂“農機專用種苗定制服務”,就是為農機生產龍頭企業新開發的播種機提供適配狀態作物幼苗。這筆看似尋常的甘藍種苗交易,實則是青島國際種都核心區首筆“農機適配種苗”訂單,標志著青島國際種都農業服務從消費端向生產端的戰略拓展。
“這次合作突破了‘農機制造’與‘作物培育’的傳統壁壘,是拓展農業服務新業態的首次嘗試。”矯恒杰表示,合作并非單向輸出,而是建立高效的“問題—反饋—迭代”閉環機制,這種工業標準與農業生產的深度耦合、雙向互動,不僅助力農機產品性能升級,也錘煉了育苗技術標準,實現了產業鏈上下游的精準咬合與協同效率躍升。
放眼青島國際種都核心區,這種破壁融合的創新思維在激活“農業+”新業態方面同樣綻放異彩。
“原來水稻的種子只有芝麻粒大小!”在青島國際種都種業科普中心的“種子圣殿”展區,移風小學的學生們在育苗穴盤里種下一粒粒種子。隨后,孩子們走進研學農場的稻田里,體驗插秧、脫粒,感受“一粒米的旅程”。
這樣的研學場景,正在青島國際種都種業科普中心常態化開展。
事實上,就在不久前,這座2600平方米的科普場館,曾因運營模式單一,困于探索多元盈利路徑階段。“種業科普中心集中展示了種業振興與種都建設成果,但一直沒找到可持續的運作模式。”矯恒杰提起此次合作的初衷時坦言,轄區文旅企業也同樣面臨困境,農業旅游同質化嚴重,采摘、農事體驗等活動產業融合度低,難以吸引游客。
破局之道在于資源重組。青島國際種都核心區引入市場化運營新模式,與移風店鎮本地創意家庭農場達成合作協議,農場整合自身葡萄采摘、水稻種植等研學項目,設計出“種子的旅行”“農耕體驗日”等特色課程。“孩子們在種業科普中心學習種業知識,在田間切身體驗一粒種子的生長歷程,種業文化不再是展板上的文字,而是真正‘活’在了孩子們的觀察與實踐里。”帶領孩子參加研學的八里莊幼兒園負責人張金芝說。
這種“專業場館+特色農場”的融合模式,不僅盤活了閑置資源,更將高深的種業知識轉化為可感可知的現場體驗,有效延伸了“農業+服務業”的價值鏈。
“下步,我們將著力整合育苗育種全產業鏈資源,推動企業‘握指成拳’協同發力。”即墨區移風店鎮黨委委員王大吉表示,青島國際種都核心區將重點搭建共性技術服務平臺,促進技術、市場、信息等要素高效共享;在穩固常規化育苗育種模式基礎上,創新推出覆蓋產業鏈各環節的定制化服務,聚力打造種業領域的綜合性“中央處理器”。
從一顆番茄的“芯”突破,到產學研的“鏈”聚合,再到產業鏈的“壁”破除,青島國際種都核心區正以科技賦能、模式創新和鏈式思維,加速培育農業新質生產力,以“一粒種子撬動全鏈升級”的生動實踐,助力全面推進鄉村振興、加快實現種業高質量發展。(青島日報/觀海新聞記者 王濤 通訊員 劉延芝)
青島國際種都核心區撬動農業產業加速轉型
如今,青島國際種都核心區已集聚26家國內外全產業鏈種業企業,培育自主品種500余個,年種子銷售額突破8億元,出口覆蓋亞歐美30余個國家和地區。
打造全產業鏈種業集群
近年來,青島國際種都核心區以“種業振興”為核心使命,以科技創新引領產業發展,瞄準全球種業創新高地,加快培育農業新質生產力,打造全產業鏈種業集群。
“政產學研用”深度融合
青島國際種都核心區以高標準、高起點,精耕細作打造產學研創新示范園。構建起“育種研發—中試推廣—規模種植—市場開拓”的全鏈條協同網絡,形成了“政產學研用”深度融合的發展模式。
拓展農業服務新業態
青島國際種都核心區拓展農業服務新業態,建立高效的“問題—反饋—迭代”閉環機制,實現了產業鏈上下游的精準咬合與協同效率躍升。創新“專業場館+特色農場”融合模式,有效延伸了“農業+服務業”價值鏈。
[來源:青島日報 編輯:陸云琦]大家愛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