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為產業創新注入更多“硬科技”
青島日報/觀海新聞記者 孫欣
在科技創新的過程中,從理論研究走向產品市場的中間空白地帶被形象地稱為“達爾文死海”。穿越這片“死海”,是科技成果轉化為新質生產力必須接受的考驗。
中試,在其中扮演著舉足輕重的角色。
通俗理解,中試是指產品在大規模量產前的較小規模試驗,目的是模擬實際生產環境,以較小規模的生產來預測和解決可能在大規模生產中出現的各種問題,提高產品投產的成功率。
當前,以科技創新引領產業創新已經成為制造業發展最基本的底層邏輯。制造業中試平臺的重要性被提高到更高的位置。2024年以來,國家在頂層設計層面出臺多個文件,大力推動制造業中試平臺建設和發展。
今年上半年,工業和信息化部、省工業和信息化廳分別遴選出一批國家和省級重點培育的制造業中試平臺。青島總計8個平臺入選,涉及智能家電、橡膠輪胎、軌道交通裝備、虛擬現實、新能源和綠色低碳技術、生物醫藥等產業領域。
采訪這些平臺不難發現,從工藝流程優化到新的應用場景開發,再到聯通產業鏈上下游資源,制造業中試平臺正在從多個維度賦能青島制造業創新發展,助力青島“10+1”創新型產業體系構建。
為新興產業增添更多“確定性”
走進位于青島自貿片區內的合生北因(青島)科技有限公司,里面各種潔凈級別的生物實驗室,總面積近3000平方米。在這里,合生北因能夠為生物醫藥領域的創新藥企業提供基因藥物的設計優化方案,如設計人工基因元件、線路和遞送載體等。同時能夠為科研院所、醫院等提供完整的技術服務方案,開展早期概念驗證研究服務。
“細胞和基因治療藥物是將具有治療潛力的核酸序列裝載在不同類型的遞送載體上,遞送至病灶后表達出有效物質,發揮治療作用。初創企業有了藥物雛形之后,我們可以通過核酸序列優化、遞送載體改造等方式,提升有效物質的表達量,提高遞送的效率。同時,我們可以通過工藝流程優化,來提升產量。”合生北因研發總監劉淦說。
生物醫藥本就是創新風險極高的行業,而合成生物作為生物醫藥的前沿賽道之一,整個產業目前仍處于規模化爆發前夕,創新的不確定性尤甚。對于很多由科學家創業的初創企業來說,一個經驗豐富的專業平臺能夠幫助企業大大降低創新成本和風險。
這也正是合生北因能夠入選工業和信息化部公示的首批重點培育中試平臺初步名單的重要原因。劉淦介紹,母公司合生基因在基因藥物開發上已經有超過10年的經驗,合生基因利用合成生物學技術研發了國內首款由生物標志物驅動的針對肝臟腫瘤的基因藥物,并完成中美雙IND申報(臨床試驗申請),藥物已成功進入臨床試驗階段。在沉淀了相關技術和經驗之后,打造了具備全鏈條服務能力的基因藥物開發服務平臺合生北因。目前,合生北因已與全國超過200家三甲醫院和高校、科研院所,十多家基因與細胞治療藥物研發企業展開深度合作。
未來制造業的比拼在很大程度上是新興產業的比拼。在新興產業成長所需要的優質發展生態中,中試平臺顯然是重要組成部分。中國高科技產業化研究會調研顯示,未進行中試的科技成果產業化成功率僅為30%,而開展中試的科技成果產業化成功率可以高達80%。中試在推動科技創新向產業創新的過程中所起到的這種極高“變現”效率,能夠有力帶動新興產業發展。
事實上,不只發力新興產業領域,青島還積極布局重點行業核心和關鍵技術中試平臺建設,助推重點產業鏈加快補鏈、強鏈。
今年6月,國家高端智能化家用電器創新中心(下稱“國創中心”)孵化的青島銀河邊緣科技有限公司在青島發布新一代端側AI感知芯片。這一芯片是首顆服務家電、機器人需求的端側AI感知場景專用芯片,為智能家電與服務機器人提供了強大的核心驅動力。
這正是國創中心作為制造業中試平臺發揮作用的重要體現。據國創臻測實驗室中心主任雍銳介紹,作為首批山東省制造業中試平臺之一,國創中心針對智能家電產業快速發展過程中面臨的國產化芯片、傳感器、自主算法、大模型等新興技術領域的中試驗證能力短板問題,建設了智能家電芯片、系統可靠性、變頻驅動、智能傳感、大模型軟件能力開放、密碼算法、家電攻防等9大開放實驗室,搭建了從芯片到整機再到場景的完整的測試體系和測試能力。
目前,平臺已服務企業超過200家。在智能技術上,構建“泛終端操作系統”,服務中小企業發展,支撐全行業從“單機智能”向“協同智能”,再向“決策智能”的整體提升。
“當前,中國智能家電產業正加速在全球實現‘科技’和‘市場’的雙引領。平臺將加快建設面向智能家電行業的全鏈條服務能力,為全行業提供技術預研、新技術開發、產品測試、產品應用驗證、設備共享、成果轉化、二次開發等服務。”雍銳說。
打造科產融合微生態
隨著科技創新與產業創新日益深度融合,中試的角色在某種意義上不再是簡單的技術熟化。正如有業內專家表示,中試既不是純科研的“放大版”,也不是簡單的量產預演,而是通過工程化驗證、風險過濾、資源整合,讓技術創新獲得“工業身份證”的必需環節。
尤其是從產業創新的角度看,承擔中試服務的中試平臺,其實能為成果供需兩端提供專業化技術服務。中試平臺能夠有效聚集投資機構、行業龍頭企業、科研機構、專業化中試人才等創新資源,形成多方位、跨領域的生態系統。
開展中試服務多年的中國科學院青島生物能源與過程研究所(下稱“青島能源所”)搭建的“綠碳材料中試平臺”今年入選工業和信息化部的首批重點培育名單。通過串聯產業鏈上下游創新資源,迅速為新技術新應用構建起一條產業落地鏈條,正是青島能源所在開展中試服務上的核心優勢之一。
據青島能源所知識產權與成果轉化處邱建超介紹,綠碳材料中試平臺聚焦綠色低碳大方向,在新能源、新生物、新材料等領域展開布局,構建了覆蓋“原理驗證—技術驗證—場景驗證—市場驗證”全鏈條的科技成果轉化能力體系。
平臺聯合多家企業開展的合成生物綠色制造項目,就十分具有代表性。反式烏頭酸是一種重要的化學品原料,在農藥、化工等領域具有廣闊的市場前景,過去一直依靠植物提取和化學方法合成,但礙于分離純化成本高、副產物多、污染重等瓶頸,無法實現規模化生產,嚴重制約了其下游應用開發。
面對這一世界性難題,青島能源所獨辟蹊徑,創新性通過生物合成技術,在“從0到1”的基礎上,首先探索了“從1到10”的中試放大工作,建立了噸級發酵中試平臺,逐步實現了技術從實驗室到產線的放大。
“我們與魯抗醫藥合作,打造了全球首個反式烏頭酸合成生物綠色制造項目,并率先在農藥領域進行了應用。后續我們又發現將反式烏頭酸和三丁酯聚合可以做一種生物基的綠色增塑劑,能夠替代塑料制品中廣泛使用的、有健康危害的鄰苯類增塑劑。”邱建超說。
于是,項目團隊不僅推動了反式烏頭酸酯增塑劑的量產,還進一步為下游產業應用開拓了市場、找準了場景。例如,在醫用材料領域,聯合上海新上化高分子材料公司、海爾生物醫療旗下海爾血技公司開發符合醫用標準的血袋等產品。在新能源汽車領域,聯合山納橡膠等企業開發耐高溫揮發和防低溫脆裂性能的電纜和密封材料,有望解決新能源汽車在高低溫環境下的材料可靠性和安全性問題。這一系列技術延伸應用和場景拓展也幫助魯抗等合作企業拓展了新業務、新賽道,為產業高質量發展育成了新質生產力。
不僅如此,青島能源所還構建了“資金+服務”雙輪驅動賦能中試與概念驗證平臺機制。在資金端,通過“青能金”“科創基金聯盟”等多元化資金支持,破解早期項目融資難題;在服務端,通過整合“科研團隊+技術經理人+外部智庫+系統集成工程化隊伍”建立跨領域協作的、定制化攻關與有組織轉化相結合的“項目專班機制”,深度參與項目篩選、集成驗證、投融資對接及產業化路徑設計,確保了資源高效配置。
“下一步,將進一步提升技術集成與中試驗證服務能力,加強與相關領域專業設計院、龍頭骨干企業、創新型領軍企業等的合作,提升技術熟化能力和應用場景驗證能力;在體制機制上,形成一整套‘有專班統籌協調、有專人全程服務、有渠道匯聚資源、有能力解決問題’的全鏈條綜合服務機制。”邱建超說。
AI賦能平臺加速“自我進化”
六分力試驗機、屈撓試驗機、高速均勻性試驗機……在雙星輪胎研發中心,一臺臺行業領先的大塊頭試驗驗證設備映入眼簾。不過,雙星輪胎之所以能入選山東省高性能橡膠輪胎技術驗證及廢舊橡膠循環利用中試平臺,依靠的除了這些“硬”實力,還有隱藏在一臺臺設備之后的“軟”支撐——輪胎AI數字孿生設計平臺。
幾乎人人都知道,工業母機制造水平的高低決定了裝備制造業水平的高低。與之類似,中試能力的強弱直接影響著科技創新轉化的水平,進而影響制造業創新的高度。
當下,以人工智能技術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術快速發展,為中試能力提升帶來了新的契機。工業和信息化部在《制造業中試平臺建設指引(2024)》中明確提出,要強化中試試驗基礎設施,鼓勵人工智能、大數據、虛擬仿真、數字孿生等技術應用,完善中試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綠色化能力。
《山東省制造業中試創新發展實施方案》也提出,加強新一代信息技術融合應用,開展實驗設備和流程數字化改造,推動機器視覺、機器學習、人工智能大模型在中試環節應用,推動互聯網、大數據、人工智能和中試平臺深度融合。
雙星的AI數字孿生設計平臺就是用新技術提升中試能力的生動實踐。雙星輪胎中央研究院院長王君介紹,傳統輪胎開發通常要經歷市場調研、立項、方案設計、方案驗證、產品測評等環節后最終投放市場。其中,從開發設計到驗證階段是一個比較長的過程。比如,研發人員通常會形成多個開發設計方案,每一個方案都要“開樣”后進行測試才能選出初步適合的方案。初步方案形成產品后還要在不同工況下驗證性能,從而選出最優的。
應用AI數字孿生設計技術后,可以先把所有設計方案在軟件系統內“模擬仿真”,系統很快便能排除一些不可能的方案,方案集中度大大提升,由此帶來整個研發流程效率的大幅提升,研發周期大幅縮短。
新技術的價值還體現在更具變革性的層面——為研發人員技術攻關帶來新的思路。雙星推出的創新性產品“全防爆”安全輪胎的誕生,背后就有AI數字孿生設計技術的強力支撐。該產品擁有多項世界發明專利,可以在零胎壓的情況下以60公里每小時的速度繼續行駛30分鐘,高速路上防側翻,預防爆胎危險,解決了長期以來人們對安全出行的擔憂,獲得了德國iF設計大獎。
“傳統提升支撐性的思路一般是提高橡膠的厚度和硬度,但會大大降低舒適性。依托AI數字孿生設計技術的三維模擬,我們發現如果將過去的以點為支撐的方式改為通過曲面支撐,也能夠很好地起到提升支撐性的作用,橡膠也無需加厚。”王君說,“如果只用傳統的研發手段未必想不到,但時間一定會很長。如今汽車行業創新迭代速度越來越快,慢一步就有可能錯失市場。”
有了先進的軟硬件加持,雙星輪胎搭建的高性能橡膠輪胎技術驗證及廢舊橡膠循環利用中試平臺在推動輪胎行業上下游協同創新上也發揮著日益重要的作用。
溶聚丁苯橡膠是廣泛應用于高性能輪胎中的橡膠原材料,曾經在國內要依靠進口。在上游石化企業攻關溶聚丁苯橡膠生產的過程中,雙星輪胎研發中心被選中成為重要的驗證平臺,為上游企業提供驗證服務的同時也提供技術方向上的建議,最后讓產品達到了滿足產業需求的技術指標,助力填補國內空白。
“目前,雙星輪胎中試平臺可承接每年百種以上高性能橡膠輪胎的設計研發、仿真驗證、檢測中試等服務。未來,將聯合更多行業上下游伙伴推動重大技術成果的中試熟化和產業化,對外提供技術咨詢和技術服務。”王君說。
[來源:青島日報 編輯:趙曉珊]大家愛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