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新能源車“源頭產品”在青加速生產
近期,青島“10+1”創新型產業體系加速起勢。智能網聯新能源汽車等產業,將成為青島卡位新賽道,構建發展新版圖的抓手。
越來越多的青島企業,在新能源汽車產業鏈中占據一席之地。7月下旬,記者探訪了李滄區一家企業。
這家企業專門生產“源頭產品”
數據顯示,今年前四個月青島新能源汽車整車產量達12.5萬輛,實現產值82.85億元,同比均大幅增長。
在青島,迅猛發展的不僅是整車制造的車企,還有產業鏈上的大小企業——7月29日上午,記者在金水路中特科技工業(青島)有限公司(下文簡稱“中特”)的生產車間內看見,工人們正在測試剛生產好的新能源汽車旋轉變壓器生產線。
作為把電能轉化為其他能、帶動大小機器動起來的核心部件,電機在工業中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機器人、家電、汽車、智能化生產線,幾乎一切用電的機器都離不開電機。位于李滄區的中特早已開始走向世界,分享新能源汽車產業的蛋糕。
在公司的另一處車間內,工人們正在組裝調試空調壓縮機電機生產線。公司董事長李學強告訴記者,中特生產的生產線,不僅是占據市場相當分量的“拳頭產品”,更是“源頭產品”——三樓生產的電機生產線很快被交付一家國內企業,這家企業生產的電機,將被應用于世界知名汽車技術供應商制造的空調壓縮機。
記者了解到,中特生產的電機裝備,已經出口多國。這家企業的新增訂單,和新能源汽車產業有關的曾一度超過九成。
1821年,科學家法拉第成功研制出世界上第一臺電機原型。從那時算起,電機已經走過了200多年的歷史。電機產業不僅是人類工業文明進步的見證,在“工業4.0”時代,其重要性更是凸顯——人類歷史上的三次工業革命讓經濟社會空前繁榮,也造成了巨大的資源消耗,付出了巨大的環境代價和生態成本。幾年來,新能源汽車行業的快速發展,要求上游企業提供更高效的電機。在李學強看來,作為電機“母機”的生產線,中特有很多機會,也面臨著挑戰。
李滄東部崛起產業生態集群
在李學強看來,2013年以前,中國的高端電機裝備主要靠進口。2014年后,中特聚焦家電電機的高端裝備研發,從跟跑到并跑,耗時近十年,現在已處于領跑地位。在鞏固家電領域優勢的同時,中特正加速開辟新能源汽車電機裝備研發生產的新賽道。企業通過持續研發投入,不斷拓展著產業邊界。
“和新能源汽車相關的電機,有壓縮機電機、水泵電機,還有助力電機等。”中特的工作人員告訴記者,目前,中特已經可以生產包括助力電機、旋變電機和壓縮機電機等7種新能源汽車電機的裝備生產線。
近年來新賽道的開辟與優勢賽道的領先身位,讓企業的訂單源源不斷,也對生產空間提出了更高要求:為擴大產能,2024年,中特在李滄區合川路附近正式開工建設占地10.4畝的中特創智園項目。新園區建成后,將聚焦高端電機裝備研發生產,并引進產業鏈上下游企業,打造產業生態集群。
全力提升新能源產業鏈地位
近年來,李滄區正不斷提升在中國汽車產業、特別是新能源汽車產業鏈中的地位:2015年,專注汽車研發的吉林大學青島汽車研究院落戶李滄區,為吉林大學優秀科技成果找到轉化和量產的機會;2023年7月18日,布局新能源賽道的山東魏橋和李滄區合作簽約,雙方正式簽署魏橋新能源汽車管理總部、新能源汽車中央研究院等4個項目的合作協議;在生產方面,泰德軸承股份在高端軸承市場全面發力,已經全面配套包括“蔚小理”在內的大部分新能源車廠;海卓動力(青島)能源科技有限公司圍繞“制氫”和“用氫”產業環節,現已布局燃料電池動力系統、燃料電池固定式發電、水電解制氫裝備三大核心產品……李滄區的工業基因積蓄的新動能,正在轉化為發展的優勢。 青島晚報/觀海新聞/掌上青島首席記者 劉卓毅
[來源:青島晚報 編輯:趙曉珊]大家愛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