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青島老自行車廠“華麗轉身”
市北區普集路13號老廠區變身“中聯·普集港產業園” 集商務辦公、文娛休閑于一體
早報8月3日訊 老廠區、老廠房是城市發展的見證者,也是城市蓄力前行的寶貴財富。大港是青島近代工業的發源地,曾孕育青島自行車廠、華北火柴廠等工業品牌,隨著城市產業迭代升級,留下了豐厚的工業遺產。當多元消費場景與現代產業生態在此交織,當老廠房的斑駁磚墻邂逅新都市的鮮活肌理——市北區普集路13號,這座承載著青島工業記憶的老廠區正以驚艷姿態重生于城市脈絡之中。
散點串聯綜合規劃升級
20世紀90年代開始,隨著公交、出租車和私家車發展,自行車市場萎縮,青島自行車工業公司經營嚴重滑坡,1993年基本停產。隨著市場經濟的發展和產品結構調整,自行車生產一度處在低谷邊緣,市場效益嚴重滑坡,生產停滯不前,企業資不抵債,原有的廠區逐漸收縮、關停轉產,剩余6處廠區分散在大港街道轄區營口路、普集路、昌樂路、芙蓉山路、曹縣路。
2024年,青島城投集團與中聯建業集團攜手破局,由中聯建業集團投資近6000萬元啟動片區整體改造。經過多輪方案設計、討論,最終提出“集約資源、以點帶面、有效升級”的理念,在打造都市工業園的主題定位之下,結合6個廠區所處小環境特征、本體物業條件等多重因素,進行點對點針對性空間優化改造及業態重新提質組合。
其中普集路13號項目斥資近2000萬元,在近1.2萬平方米的空間里重構產業生態,通過匠心改造,這里已蛻變為集精品商務辦公、特色文娛休閑于一體的中聯·普集港產業園,成為市北區低效工業用地“點石成金”的典范之作。
美食街招商已全部完成
步入園區,“中聯·普集港產業園”的標識醒目豎立。項目負責人蘭龍善手持園區新舊對比圖冊,娓娓道來改造的巧思:“現在的A棟主樓,正是當年的金鹿賓館。我們沒有選擇推倒重建,而是在保留建筑風骨的基礎上做了精裝修。”他翻著圖冊補充道,“A棟目前已吸引近30家外貿小微企業入駐。”
在廠院改造區,圖冊上清晰標注著F、B、C三棟建筑的新定位:“左側這排聯排白色房屋是F棟,我們計劃打造美食一條街,目前招商已全部完成,除品牌便利店外,像品牌龍蝦、白咖夜酒、燒鳥日料等特色料理將陸續開門迎客。”他邊走邊介紹,B棟已成功引入意大利國際紅酒品牌,C棟將變身多功能籃球館,目前品牌方均在規劃裝修中。20余家臨街餐飲旺鋪正忙著精裝亮相,1000平方米精品運動場館靜待藍圖落地,近30家小微企業已搶先簽約入駐。園區還配套了小型停車場,配備電子充電樁,可同時容納近120輛車停放。
青島自行車曾名噪全國
提起“大金鹿”“大國防”,青島老一輩人都不陌生,而締造這兩個經典品牌的青島自行車公司及所轄各廠區位于市北區大港街道,這里也是我國自行車工業的最早發源地。
青島自行車廠的歷史可追溯到1915年,曹海泉在山西路24號設立同泰車行,這是青島民族自行車工業的萌芽。
青島解放后,青島自行車工業迅速恢復和發展。1952年8月,泰東鐵工廠等廠組成青島自行車制造第一聯營社,震環鐵工廠等企業組成青島自行車制造第二聯營社,分別開始生產“青島牌”和“國防牌”自行車。
從1954年至1960年,青島自行車行業在“國防牌”腳閘載重自行車和“青島牌”腳閘普通型自行車的基礎上,先后生產出多種車型,包括“國防牌”普通自行車、“曙光牌”小輪自行車、“紅旗牌”腳閘載重自行車等。其中,1960年青島自行車廠生產的“紅旗牌”自行車在全國自行車技術標準交流會上獲得最高分,其質量可與上海永久牌和天津飛歌牌自行車媲美。
1964年,青島自行車廠迎來高光時刻——推出“金鹿牌”自行車。其“三大一吊”(大飛輪、大牙盤、大扣鏈子、吊簧鞍座)設計兼具載重與輕便特性,迅速風靡全國。鼎盛時年出口量達50萬輛,與“國防牌”并行成為家庭“三大件”之一,甚至成為婚嫁必備品。
20世紀70年代初至80年代中期,自行車行業是青島市支柱企業和創匯大戶。1980年,青島市自行車工業公司成立,有了產品自銷權。1984年,成立山東青島自行車聯合公司。1988年,青島自行車年產量達134萬輛,達到最高峰,這是青島自行車行業的輝煌時期。
(青島早報/觀海新聞記者 劉文超)
[來源:青島早報 編輯:孫寶震]大家愛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