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橫行”千里 15萬斤梭子蟹連夜入青
8月7日凌晨,當城市還在酣睡時,城陽水產品批發市場的燈火已照亮了一場與時間賽跑的“搶鮮戰”——今年首批15萬斤南方梭子蟹跨越千里,從江蘇等地連夜抵青,經分揀后火速運往島城各大市場,成為立秋當日市民餐桌上的“C位”。據介紹,今年南方梭子蟹價格基本與往年持平,每斤批發價20元至40元,市場零售價40元至50元。未來幾個月內,每日將有大批梭子蟹入青,最多時每天預計達到30萬斤,加上本地蟹子也將陸續上市,市民和游客在青島的秋天將盡情“蟹”逅大海的味道。
首批南方梭子蟹抵青
昨天凌晨1時,城陽水產品批發市場熱鬧非凡。走進市場,數百束手電筒光柱在黑暗中交織,最終都聚焦在碼放整齊的泡沫筐上——那里裝著剛抵青的南方梭子蟹,青灰色的甲殼泛著濕潤的光,蟹足偶爾奮力一蹬,濺起帶著咸腥味的水珠。“這批貨從連云港碼頭直發,歷經4個小時車程,剛卸下來!”批發商老吳的吆喝聲在市場里傳蕩開來。他將手里的特制手燈對準筐底,光束穿透網眼,照亮最下層螃蟹的臍部,“看這白臍泛青,準是肥的!”話音未落,幾名商販已圍上前,蹲身晃動網筐,傾聽螃蟹碰撞的脆響,憑經驗判斷整筐螃蟹的品質。
這場夜幕下的交易沒有章法卻暗藏秩序。挑蟹的商販們各有絕技:有人捏蟹臍辨肥瘦;有人掂重量估大小;還有人專看蟹腿,捏著最末端的關節輕輕一掰,肉質緊實的會發出“咔嚓”脆響。過秤的老板則練就了“眼秤”功夫,瞟一眼筐里的螃蟹就能估個八九不離十,電子秤的數字只是最后的確認。裝車的工人更不含糊,扛起40斤重的蟹筐健步如飛,橡膠靴踩在潮濕的地面上,踏出“啪嗒啪嗒”的節奏。
凌晨3時,城陽水產品批發市場迎來最繁忙的時刻。江蘇贛榆來的冷鏈車剛停穩,后車廂的液壓桿將車門頂開,白霧狀的冷氣裹挾著海水的咸腥味撲面而來。工人們踩著踏板卸貨,一筐筐梭子蟹被運到交易區,瞬間被搶購者包圍。“8月5日南方梭子蟹開捕,這是頭撥貨,搶到手就是賺到!”城陽兆鑫水產負責人牛兆鑫抹了把汗,他身后的3萬斤梭子蟹在兩小時內被瓜分完畢。他指著筐里一只足有半斤重的公蟹,“你看這蟹腿多肥,長途運輸一點沒影響鮮度。”
15萬斤梭子蟹3個小時搶空
“批發看筐,零售看樣,中間差的都是功夫錢。”做了10年海鮮生意的吳順德正忙著將分好類的梭子蟹裝車。他凌晨3時從即墨趕來挑貨,要趕在6時前回早市。每年8月,他都來城陽水產品批發市場批發南方梭子蟹,日銷量200斤到800斤,昨天他批了500多斤。“這段時間,南方梭子蟹是海鮮市場妥妥的‘C位’,貨比較少,能搶上不易。今年頭批梭子蟹價略高,但品質更好。”他捏著一只母蟹臍部,“這種‘滿黃’的零售價60元一斤,一筐也就挑得出十來只。”
在分揀區仔細觀察,會發現這里藏著一套精密的“分級密碼”。第一步是“篩死蟹”,工人們將蟹筐倒扣在篩網上,活蟹會本能地抓住網眼攀爬,留在篩下的便是死蟹,將被低價處理給加工企業,做成醉蟹或蟹醬。第二步是“分大小”,用不同孔徑的鐵圈逐個篩選,3兩以下的“小蟹”、三四兩的“中蟹”、4兩以上的“大蟹”被分到不同區域。第三步是“辨公母”,公蟹臍部呈三角形,母蟹則是圓形,而“二母蟹”的臍部形狀介于兩者之間,因肉質細嫩,更受年輕食客追捧。最后一步“看肥瘦”最考驗經驗,老手只需捏捏蟹背和臍部,就能判斷膏黃是否飽滿,“頂殼肥”的梭子蟹會被單獨挑出,價格比普通貨高出三成。
記者注意到,來自各地的商販們紛紛涌入市場爭相搶購。15萬斤的南方梭子蟹,3個小時就被搶購一空。不同規格的梭子蟹價格差異顯著:批發價按整筐算,每斤20元至40元,其中統貨20元至25元,篩選過的精品貨35元至40元;經過分揀,死蟹和水蟹被剔除,剩下的按品質分級,零售價在30元至60元之間。“等周末進貨量上來,價格就得往下走。”牛兆鑫預判,隨著南方漁場全面開捕,本周末每天抵青的梭子蟹將達30萬斤,屆時批發價可能回落5元至10元。
從碼頭到餐桌的“鮮”速度
“漁民在船上就分好級,碼頭直接裝車,全程打氧控溫。”常年對接南方漁場的批發商老徐揭秘,梭子蟹的“鮮度賽跑”從捕撈就已開始。在江蘇連云港的海州灣漁場,漁民們凌晨收網后,會立刻將梭子蟹倒入船艙的暫養池,池里的海水經過過濾,水溫控制在15℃左右,模擬自然生長環境。“梭子蟹比較嬌氣,水溫高了會缺氧,低了會休眠,得剛剛好。”老徐說,漁船返港后,梭子蟹會被迅速過秤、裝箱,每筐鋪一層冰袋,再用透氣的網布封頂,既能保濕又能防逃。
城陽水產品批發市場的電子屏上,滾動著實時交易數據:截至昨天凌晨5時,15萬斤梭子蟹已分銷完畢。在市場外的黑龍江北路上,數十輛小貨車整齊排列,商販們將分好類的梭子蟹裝車。“從城陽到市南海邊市場,車程40分鐘,保證市民早市能買到活蹦亂跳的梭子蟹。”來自市南區的王大姐邊點數邊說,她往年每天批發500斤,昨天立秋她特意多拿了200斤,“老主顧都等著嘗第一口鮮。”
作為山東最大的南方梭子蟹集散地,城陽水產品批發市場未來一段時間每天都將上演“千里奔襲”的鮮度競賽。在這里,南方的梭子蟹經過精心挑選和打包后,會迅速分銷至各地。當前,青島市場上的梭子蟹大部分自江蘇等南方沿海,來自青島本地以及日照、海陽等周邊地區的數量也在逐年增加。由于本地螃蟹的生長周期較長,導致其成本相對較高,但肉質肥美,價格也較南方梭子蟹高出許多。
延伸
8月20日
迎來“小開海”
“這只是開始,好戲還在后頭。”牛兆鑫望著空了大半的倉庫,眼里透著期待。他說,8月下旬南方梭子蟹將進入捕撈高峰,日進貨量最高可達30萬斤,價格也會進入平穩期。而隨著8月20日青島“小開海”——12米以下小型張網漁船解禁,本地海鮮將逐步登場,為島城的秋日餐桌再添美味。
“‘小開海’后,壇子網能捕到刀魚、鲅魚,還有少量本地梭子蟹。”從事近海捕撈的漁民老張透露,壇子網是青島近海的傳統漁具,用竹竿固定在淺海,能捕獲洄游的小型魚類和甲殼類海鮮。這種捕撈方式對資源破壞小,捕獲的海鮮也更新鮮,“凌晨收網,早上就能擺上市場。”老張有些興奮地說,9月1日,青島將迎來全面開海,屆時八帶、蝦虎、蠣蝦、黃花魚等將批量上市。老漁民們都知道,開海后的第一網海鮮最“金貴”,尤其是“海捕大蝦”(中國對蝦),通體透明,肉質彈牙。而8月20日中國對蝦的專項開捕,更讓海鮮愛好者翹首以盼。
在青島人的秋日食譜里,梭子蟹只是開場白。家住市南區的陳阿姨已經列好了菜單:立秋吃梭子蟹,搭配玉米餅子吸湯汁;處暑嘗海捕蝦,白灼后做蝦仁水餃;秋分要吃鲅魚,剁成魚泥做丸子;寒露最宜吃蠣蝦,炒韭菜下酒最合適。“海鮮得跟著時令吃,什么時候的魚最肥、什么地方的蟹最鮮,老青島都門兒清。”陳阿姨笑著說,每年開海后,她都會給遠在外地的兒子寄海鮮,“讓他在千里之外也能嘗到家鄉的味道。”
立秋的第一口梭子蟹下肚,青島的秋天才算真正開場。掰開蟹殼,金黃的膏黃順著指縫流淌,帶著大海的咸鮮在舌尖化開,那是季節更替的信號。從南方海域到島城餐桌,這15萬斤梭子蟹不僅帶來了鮮味,更拉開了秋日海鮮季的序幕。未來幾個月,隨著本地海鮮陸續登場,青島人的餐桌將上演一場跨越山海的鮮味交響,讓每個食客都能在唇齒間與秋天“蟹”逅最美“食光”。
本版撰稿攝影
青島早報/觀海新聞記者
康曉歡 袁超
[來源:青島早報 編輯:陸云琦]大家愛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