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站在十字路口上的青島建筑業:新引擎顛覆舊格局
裝配式建筑生產基地生產的墻體板材。 傅學軍 攝
建筑業正處在發展的十字路口。
伴隨著人口紅利的消失,勞動力成本持續攀升,建筑業傳統的發展方式難以持續;再加之,人們不斷提高的環境品質要求,也倒逼現行的現場施工方式向著綠色環保方向盡快轉型。與此同時,與國際接軌的工程組織方式的引入以及數字技術越來越多的深度應用,給建筑業開啟著新的可能。
憑借對“大趨勢”的準確研判,青島建筑業率先踏上“謀變”升級之路。瞄準國際主流發展方向,青島建筑業正在積極探索,從工程組織方式、建造方式到生產方式將全面突圍,推動行業新舊動能轉換。
是“施工總承包”,更是“工程總承包”
一字之差導入全新競爭邏輯
近年來,伴隨著城市基礎設施建設的提速和城鎮化的快速發展,青島建筑企業迎來了成長黃金期。截至2017年年底,全市已有特級資質施工企業10家,行業競爭力明顯增強。
特級資質是住建部核定的我國建筑施工企業最高資質,標志著企業在資信能力、管理水平、科技力量等方面達到了相當的高度。依托強大的實力,這些特級資質企業開始跳出原有的施工“小框架”,向著更長產業鏈延伸,進一步強化競爭力。
日前,青建集團副總裁劉振龍給數十名同事做了一場以工程總承包為主題的講座。這是他自己選定的題目,在他看來,“拉長”施工產業鏈,又好又快的轉型工程總承包是企業下一步的發展方向。
工程總承包是一種國際主流的工程組織方式,指的是企業受業主委托,按照合同約定對項目的設計、采購、施工等實施全過程或若干階段的承包。相比于國內流行的以施工總承包為主的工程組織方式,工程總承包覆蓋專業領域更多、鏈條也更長。
“工程總承包模式在國外運用得非常多,具體形式是多種多樣的。承接這樣的工程,企業面對的環節更多,壓力也更大,相應地,項目操作得好,企業的利潤也要大得多。”劉振龍告訴記者,為了應對這一場變革,青建多方入手,一方面苦練內功,對內部各流程進行深度整合,強化上下鏈條銜接,形成集聚效應;另一方面,利用“青島國際工程發展聯盟”平臺優勢,借力聯盟成員勘察、設計等優勢力量,攜手走出去,在“一帶一路”上施展拳腳。
同樣具有特級資質的中青建安集團則持續深挖施工主業,打通設計、市政、機電、裝飾、幕墻等環節,提供建筑設計、房建總承包、裝飾、幕墻設計與施工一條龍服務,打造完整的施工產業鏈競爭優勢。
行業主管部門的政策助力將為企業轉型升級提速。據了解,今年,市城鄉建設委將加快構建主業突出、多元經營的建筑業結構體系。鼓勵企業向高附加值行業和上下游產業延伸,培育全產業鏈企業。根據國家“加快推進工程總承包”精神,青島還計劃出臺配套政策,提升項目可行性研究和初步設計,實現設計、采購、施工等各階段深度融合。
“工程總承包是建筑業整體轉型升級的關鍵環節。經過多年的發展,青島建筑企業不斷發展壯大,引導其中綜合實力強、市場信譽好的大型企業從事工程總承包業務,不僅可以進一步增強行業綜合競爭力,還可以更好地推動企業‘走出去’,參與國際市場競爭。”市城鄉建設委相關負責人表示。
是勞動密集,更是技術密集
數據和“云”正改寫施工方式
日前,我市首個建筑業智能體驗中心在國信·海天中心工地建成。在這里,你可以親身體驗信息技術對建筑施工的巨大影響。
走進其中,滿滿的“科技風”撲面而來,占據房間主體的兩臺呈倒梯形的全息影像展示柜則是當仁不讓的主角。四面巨大的玻璃屏幕上,投射出海天中心的整個建造場景,體驗者可以360度觀看,并點擊電腦觸摸顯示屏切換每個施工建造場景。隨著場景切換,不同建筑部位的建設要點也隨之顯現。
“全息影像技術可以將BIM(建筑信息模型Building Information Modeling)獲取的建筑數據更加高效的使用。利用它來進行施工交底,工人可以更準確地理解工程細節,更有效地把控工程精度。”中建八局海天中心項目科技主管王賢向記者介紹,依托信息技術,海天中心項目還打造了智能建造云平臺。該平臺由六大板塊、39個子項組成,涵蓋工程施工管理、施工現場管理、作業人員管理、數據監測等,對工地質量、安全、人員等進行全方位智能化監管。
海天中心“智慧工地”的背后,是信息技術在我市建筑施工行業的廣泛應用。來自市城鄉建設委數據顯示,目前,我市已有超過半數的建筑施工項目引入信息技術,對施工質量、安全、環保、工期控制起到積極的推動作用。在青島市民健身中心項目,通過BIM的幫助,只用了18個月總建筑面積達21.8萬平方米、擁有一座6萬人體育場和一座1.5萬人體育館的大型綜合體育設施就拔地而起;在紅島-膠南城際軌道交通工程中,整合3D打印和VR等新技術應用,使工程數據把控更加直觀;在市內三區200個建筑工地,依托移動互聯技術,工程監管高效有序。
以建筑大數據為基礎,青島還在全國率先提出建設城市建筑云項目。項目以建筑為載體,整合其中人流、物流、車流等多種數據,將為城市規劃建設管理提供支撐,目前,已被國家發改委列入大數據發展重大工程項目庫。
“青島每年有數千萬平方米新建建筑,生成了大量的數據。城市建筑云將BIM和GIS(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地理信息系統)相結合,構建出一個三維的城市模型,形象點說也就是打造一個透明的城市,更好地服務城市建設。”項目參與者——青島市城鄉建設研究院院長楊衛東介紹,目前,項目已經完成了城市建筑云大數據平臺架構設計,并通過專家評審,正在對重點區域進行數據采集。收集而來的數據經過分析整理并導入后,建筑云就可以實現對地塊的“全掌握”,不僅建筑自身信息清清楚楚,建筑物內部的人流、車流、物流、信息流也可實現可視化管理,為智慧城市的推進豐富了路徑。
是工地,更是工廠
裝配式或讓“現澆”走進歷史
以工廠預制替換現場澆筑,實現建筑施工綠色高效。近年來,裝配式建筑在國內風起云涌發展起來,成為建筑業新舊動能轉換的重要載體。青島建筑業同樣不落人后,2017年,全市開工裝配式建筑超過310萬平方米,一批具有先進技術的工廠陸續投產。憑借優秀的成績,青島被住建部認定為全國首批裝配式建筑示范城市。
春節過后,榮華建設集團董事長孫涌異常忙碌,預約到他所在的裝配式建筑產業園參觀的客人絡繹不絕。這是一處位于中德生態園內的現代化產業園,共擁有5條自動化生產線,包括混凝土預制構件生產線3條和預應力綜合生產線、鋼筋加工生產線各1條,滿負荷狀況下每年可生產混凝土預制構件20萬立方米,能夠滿足100萬平方米裝配式建筑(按50%裝配率計算)建設需求。
“裝配式建筑代表建筑業未來的發展方向,精心打造裝配式建筑產業園則是榮華建設集團轉型升級的積極探索。”孫涌告訴記者,作為青島最早的一批特級資質施工企業,榮華建設集團全力投身裝配式建筑發展,不僅涉足裝配式建筑研發、設計、預制構件生產、建筑材料檢測、裝配式精裝修等多個領域,還計劃利用企業在被動房施工上積累的經驗,開展裝配式被動房研究,搶占行業高地。
在我市,像榮華建設集團這樣的企業并不鮮見。據了解,經過多年的推動,青島裝配式建筑構件生產企業已初具規模,截至去年,全市已建成9處裝配式建筑產業化基地,覆蓋混凝土和鋼結構兩大領域,預制構件年產能超過1000萬平方米,將為城市裝配式建筑產業大發展起到有力的支撐作用。
產能持續擴充,相關的配套政策也同樣給力。以培育裝配式建筑產業鏈為目標,青島積極行動起來,從人才培養、標準制定到資金獎補,打出一套組合拳。“根據我市的有關規劃,到2020年,全市裝配式建筑占新建建筑的比例將達到30%。下一步,我們將完善技術保障、管理保障、政策保障、市場推廣保障‘四個保障體系’,依托龍頭企業,搭建生產平臺、施工平臺、設計平臺,推行工程總承包,積極開展成片試點,力爭如期完成規劃目標。”青島市住宅產業化辦公室相關負責人表示。
(青島日報/青島觀/青報網記者 崔武)
[編輯:芃芃]大家愛看